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上起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上起瓣,乃中醫舌診中之重要徵象,指舌苔隆起如瓣狀之病理表現。此徵多見於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之中晚期,尤以濕溫、瘟疫等溫熱病證為常見,其形成機理與臟腑氣血失和、邪熱燻蒸密切相關。

病理特徵
瓣狀舌苔質地多堅斂,可呈點片狀或條索狀突起,根部緊附舌面。依其色澤可分為:

  1. 黑瓣苔:屬陰份熱極之候,苔色黧黑而瓣底絳紅,多因少陰陰虧、陽明燥火燔灼,或溫病熱入血分所致。若黑中帶灰膩者,則為濕熱挟痰瘀互結。
  2. 黃膩瓣苔:瓣體黃厚膩濁,乃濕熱穢濁之邪膠結中焦,常見於濕溫病邪留膜原階段,或酒客內傷者。其瓣底舌質多紅絳,反映氣分濕熱已漸入營血。
  3. 焦黃瓣苔:苔色深黃燥裂如焦麩,瓣體乾糙,屬陽明腑實熱結之象。多伴見芒刺,示胃津大傷而燥屎內結。

病機深析
此證形成關鍵在於「火鬱」與「濕遏」二者交互為患:《傷寒舌鑑》指出「瓣起者,邪結也」,其機轉可分三端:

  • 實火薰灼:陽明氣分熱毒熾盛時,火性上炎,蒸騰胃濁,致舌苔化燥板結;若熱毒深入血分,則黑瓣疊起,如《舌鑑辨正》云「瓣底紅者,熱毒爍血也」。
  • 濕熱搏結:三焦氣化失司時,水濕停聚為濁邪,與熱相搏則黏膩成瓣。薛生白《濕熱病篇》特重「舌根黃膩瓣」為膜原濕熱之標誌。
  • 痰瘀凝滯:久病者若見灰黑厚瓣,多屬痰瘀阻絡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」,提示上焦陽鬱、痰熱互結之複雜病機。

證候演變
瓣數多寡可判病勢淺深:初起二三瓣者,邪在氣分;若滿舌瓣狀苔,色轉黑或生龜裂,則示熱毒內陷、陰液枯涸。尤須觀察瓣底舌色:紅活者津液未竭;紫晦者已現血瘀;若淡白無華,恐陽氣衰敗,屬危候。

歷代醫家重視此徵與三焦傳變之關係:上焦病瓣多布舌尖,中焦病瓣聚舌中,下焦病瓣見舌根。如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強調「苔起瓣者,當察其部位以定邪之所在」,臨床須合參脈證,方能準確辨識病機。

此舌象變化實為正邪交爭之外候,對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及內傷雜病虛實判斷,皆有重要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