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潤燥腐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舌診名詞:潤燥腐膩詳解
舌苔為中醫望診之重要依據,其形質變化可反映體內氣血津液與臟腑功能狀態。茲將「潤、燥、腐、膩」四種舌苔特徵及其臨床意義分述如下:
1. 潤苔
特徵:舌面潤澤有津,濕度適中,甚或反光如水滑。
生理意義:提示津液充沛,氣化功能正常。
病理意義:
- 若見於白厚苔,多屬寒濕內停,濕邪未傷津液。
- 若伴隨滑苔(舌面水液過多),則為痰飲或水濕內蘊之象,常見於水腫、痰飲病證。
- 潤而黃者,可能為濕熱交蒸,雖有津液但濕濁未化。
2. 燥苔
特徵:舌苔乾燥少津,甚則裂紋可見,捫之糙手。
病理意義:
- 實熱傷津:見於外感熱病(如風熱或陽明經證),舌苔黃燥,伴高熱煩渴。
- 陰虛內燥:舌質紅絳、苔少而乾,多屬肝腎陰虛或肺胃陰傷。
- 陽虛津不布:舌淡白而乾,為氣虛陽弱,津液不得上承,常見於久病虛寒者。
- 燥苔亦分程度,苔乾者津傷較輕,苔裂者陰液虧耗已甚。
3. 腐苔
特徵:苔質鬆浮,顆粒粗大如豆腐渣堆鋪舌面,揩之易脫。
病理意義:
- 陽熱蒸騰濁邪:多因胃氣夾痰濁濕食上泛,見於濕溫、宿食或痰熱內蘊(如肺癰、腸癰)。
- 邪毒內潰:苔色灰白腐敗者,提示內癰(如胃潰瘍化膿)或重證熱毒。
- 久病見腐苔,若中夾糜爛點,恐為胃氣敗絕之危候。
- 與膩苔之別在於:腐苔疏鬆,膩苔緊密黏膩。
4. 膩苔
特徵:苔質細膩緻密,如塗油膏,緊貼舌面,刮之難去。
病理意義:
- 濕濁內阻:白膩苔多屬寒濕困脾或痰飲停聚;黃膩苔則為濕熱蘊結,見於肝膽濕熱、大腸濕滯等。
- 痰濁閉竅:苔膩厚濁者,可見於癲癇、眩暈等痰蒙清陽之證。
- 依濕邪兼夾不同,或見滑膩(痰濕)、垢膩(食積)、黏膩(濕熱夾穢)等變證。
綜論
潤燥辨津液之存耗,腐膩察邪氣之性質。四者既可獨立出現,亦常相兼為病(如膩而潤屬痰濕,燥而腐為熱極津枯)。中醫藉此辨析病機深淺,為辨證用藥之關鍵指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