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不灌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痘不灌漿

「痘不灌漿」為中醫痘疹病程中的一種病理表現,指痘瘡發展至灌膿階段時,膿漿未能如期充盈,或膿液稀薄、乾涸不潤。此症多見於小兒天花(古稱「痘瘡」)或水痘等痘疹類疾病,反映體內氣血失調或邪毒壅滯,屬中醫外科與溫病學範疇。

痘瘡病程與灌漿之常態

傳統中醫認為,痘瘡發病需經歷「發熱→見點→起脹→灌漿→收靨→結痂」六階段。正常灌漿時,痘根緊束、窠囊紅潤,膿液飽滿如黃蠟色,並伴隨飲食如常、二便通調,此為氣血充盛、毒邪外透之佳兆。

痘不灌漿之病因病機

明代醫家徐春甫於《痘疹泄秘》指出,痘不灌漿主要有二因:

  1. 氣血不足

    • 患者素體虛弱,或病程中過汗、過下,致氣血耗傷,無力托毒化膿。
    • 表現為痘色淡白、窠囊鬆軟、膿液清稀,或遲遲不灌。
    • 病機與「脾肺氣虛」或「營血虧虛」相關,因脾主肌肉、肺主皮毛,氣虛則膿漿失於生化;血虛則痘窠不榮。
  2. 熱毒熾盛,津液耗傷

    • 外感疫毒過盛,或內熱鬱火熾烈,煎灼津液,致膿漿枯涸。
    • 表現為痘色紫暗、根盤緊縮,膿液黏稠難出,或乾癟如焦痂。
    • 病機屬「毒火壅滯」,熱盛則傷陰,陰津不足則膿漿失於濡潤。

中醫辨證與治法

  1. 氣血不足型

    • 治則:益氣托毒、補血生漿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偏氣虛者,用「保元湯」(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肉桂)加當歸、川芎以助血行。
      • 偏血虛者,選「當歸補血湯」(黃耆、當歸)合「四物湯」,佐白芷、皁角刺透膿。
  2. 熱毒熾盛型

  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、滋陰潤漿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若熱毒偏重,用「黃連解毒湯」加生地、玄參、麥冬以涼血養陰。
      • 若陰傷明顯,選「增液湯」合「清營湯」,佐金銀花、連翹透邪外出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清代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》進一步區分:「氣虛則漿清不滿,血熱則漿赤乾枯」,強調需辨明虛實。另《張氏醫通》提及,痘不灌漿若兼「癢塌」者,多屬陽虛不斂,需溫補脾腎,用「異功散」加鹿茸。

此症之關鍵在於辨別氣血與熱毒之偏勝,治法或補或清,總以調和陰陽、助正達邪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