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胖,亦稱「舌體胖大」,為中醫舌診重要徵象之一,其形質與色澤變化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及病理特質。以下依中醫理論詳析其辨證要點:
一、舌胖形色辨證
- 脾虛濕蘊證
舌象特徵為舌體寬厚脹滿而質嫩,邊緣見齒痕如鋸齒狀,舌色淡白或淡紅,苔多薄白滑膩。此因脾陽不振,水濕不化,痰飲內停,浸淫舌體所致。《醫宗金鑑》指出:「舌胖齒痕者,脾虛濕盛之候。」可伴見肢體困重、脘痞腹脹等症。 - 心脾積熱證
舌體異常腫大充盈口腔,色呈深紅或絳紅,苔黃燥,甚則表面起芒刺。此證多由心火亢盛傳脾,或過食辛辣厚味,熱毒蘊結兩經,上灼舌絡而成。《外科正宗》論舌腫提及:「舌腫硬脹滿口,皆由心火妄動。」臨床常見口舌生瘡、煩渴便秘等實熱徵象。 - 血瘀毒滯證
舌體膨脹而色現青紫瘀斑,質地晦暗,或有瘀點線紋,多見於藥毒、食物中毒或久病入絡。《舌鑑辨正》稱此類舌象為「中毒舌脹」,提示氣血壅滯、邪毒內攻,常伴四肢厥冷、脈沉澀等危候。
二、病機探微
- 氣化失司
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舌胖之本在脾腎陽虛,水液代謝失常,上泛於舌;其標則關乎肺失宣降、三焦水道不利,終致濕濁瀰漫。 - 熱毒上炎
手少陰心經別繫舌本,足太陰脾經連舌散舌下,二經火熱燔灼,則血絡充盈,舌體氣血壅滯而腫,甚者熱極生風,可見舌體顫動。 - 經絡痹阻
常見於寒凝血瘀或毒邪內陷,厥陰肝經與少陰心脈痹塞,舌色紫暗如《金匱要略》所云「唇舌青紫者,血氣不行也」,多屬危急之候。
三、鑑別要點
- 舌胖嫩與舌老:胖嫩屬虛,多伴氣弱聲低;老硬屬實,常見煩躁譫語。
- 齒痕深淺:淺者濕輕,深凹者陽氣衰微。
- 苔質變化:白滑苔主寒濕,黃膩苔主濕熱,無苔者需審氣陰耗傷。
此類舌象變化須結合脈證互參,尤重觀察舌下絡脈(經外奇穴「金津玉液」所在)有無怒張迂曲,以辨瘀血深淺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葉天士等,皆視舌胖為辨治痰飲、水腫、溫病之關鍵指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