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蹇

「舌蹇」為中醫術語,「蹇」本義為遲滯不靈,此處指舌體運動功能障礙,表現為舌體捲縮、轉動遲鈍,或僵硬強直而言語不利。此症多與痰濁、熱邪或陰液耗傷相關,常見於中風、溫病重症(如流行性乙型腦炎)及其後遺症,屬中醫「舌強」「舌謇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濁閉阻
    痰濕內生,上蒙心竅,阻滯舌絡,致氣血不暢,舌體失養。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痰涎壅盛,舌本強硬,言語蹇澀」,多見於肥胖痰濕體質,或脾虛濕盛者,痰濁與風火相搏,常見於中風閉證。
  2. 熱盛傷陰
    溫病熱邪熾盛(如乙腦、高熱重症),灼傷津液,致陰虧血燥,舌絡失濡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熱極生風,舌蹇囊縮」,即因熱邪深入營血,耗傷肝腎之陰,筋脈失養而舌體僵硬。
  3. 風痰阻絡
    內風夾痰,沿經絡上擾舌本,致氣血痹阻。此類多見於肝陽化風證候,伴眩暈、肢麻,舌質偏紅或黯紫,苔厚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痰阻心竅型:舌體肥厚而蹇澀,言語含糊,苔白膩或黃膩,脈滑。
  • 陰虛風動型:舌體瘦薄乾燥,轉動不靈,伴口乾顴紅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瘀血阻絡型:舌質紫黯或有瘀斑,伸舌偏斜,常見於中風後氣滯血瘀證。

相關典籍記載

《醫學綱目》云:「舌強不能言,病在臟腑。」強調舌蹇與心、肝、脾、腎密切相關,心開竅於舌,肝主筋脈,脾虛生痰,腎陰虧虛均為病機關鍵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指出:「大凡舌蹇,總因絡脈空虛,風陽內動。」

治法概要

  • 痰阻者:宜滌痰開竅,方用滌痰湯或導痰湯加減。
  • 熱傷陰者:需清熱滋陰,選用羚角鉤藤湯或增液湯化裁。
  • 風痰夾瘀者:治宜熄風化痰、活血通絡,如解語丹合補陽還五湯。

舌蹇一症,雖表現於局部,實反映臟腑氣血失衡,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可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