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色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色悻」詳解

「色悻」為中醫望診術語,意指患者面色枯槁無華,呈現憔悴晦暗之態,多見於慢性疾病或氣血嚴重耗損之病症。此徵象不僅反映臟腑功能失調,更可據其具體表現推斷病情深淺與預後吉凶。

病因病機
色悻之形成,根源在於氣血兩虛胃氣衰敗。中醫理論中,面色榮潤與否依賴於氣血上榮於面,而氣血之化生又仰賴胃氣。《靈樞·決氣》曰:「胃為水穀之海,氣血之源。」若久病不癒,脾胃受損,則氣血生化無力,無法濡養肌膚,遂見面色枯槁不澤。此外,五臟精氣衰竭,尤其肝腎陰精虧虛時,亦會導致面色失卻濡潤光澤,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所言:「色見青如草茲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……此五色之見死也。」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1. 慢性病容:面色長期黯淡無華,伴隨形體消瘦、精神萎靡,多屬脾肺氣虛肝血不足,常見於虛勞、肺癆等症。
  2. 天然不澤:面色枯槁如草木凋零,觸之乾澀不潤,為胃氣將竭之危候。《醫宗金鑑·四診心法》指出:「色夭不澤,雖愈亦死」,強調此象預後不良。若兼見顴紅如妝、唇甲青紫,則可能為陰陽離決之戴陽證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難經·六十一難》:「望而知之者,見其五色,以知其病。」色悻屬五色中的「敗色」,提示臟氣衰微。
  • 《形色外診簡摩》進一步區分:「色滯者病久,色枯者血竭」,若枯澀兼見肌膚甲錯,多為瘀血內結乾血癆之徵。

與相似證候鑑別

  • 色悴:雖同為面色不佳,但程度較輕,多屬暫時性氣血失調,如思慮過度或短期勞損所致。
  • 色惡:面色晦暗兼見邪氣壅滯之象(如黧黑、污濁),常見於水飲、痰毒內蘊,病性多實;而色悻純虛無邪,以枯槁為主。

色悻作為重症望診要點,其辨識需結合整體形神狀態,如《望診遵經》所言:「神去則色敗,色悻者神亡之先兆。」醫者臨證時,須仔細審視色澤變化,以斷病勢進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