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黃如枳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黃如枳實

黃如枳實為中醫診斷學中所述之病色,語出《素問.五臟生成篇》。此色屬脾之真臟色,其狀枯黃無澤,猶如枳實之外皮,乾燥晦暗。真臟色為五臟精氣敗露之徵,顯現於外,提示臟腑功能嚴重衰竭,多見於久病重證,預後不良。

五行學說中,脾屬土,其色本應為明潤之黃,然若見黃如枳實,則為脾土敗絕之象。此因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脾氣衰敗,氣血生化無源,肌膚失於濡養,故現枯黃之色。同時,胃氣衰微,無法上榮於面,面色更顯晦暗無華。《內經》強調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」,故黃如枳實之出現,往往提示胃氣將絕,病情危重。

真臟色之辨識為中醫望診之重要環節,除脾之黃如枳實外,尚有肺之白如枯骨、肝之青如草茲、心之赤如衃血、腎之黑如炲等,皆為臟氣外泄之凶兆。臨床上需結合四診合參,辨析病機,以判斷疾病之進退與預後。

枳實為中藥之一,性微寒,味苦辛,具破氣消積、化痰散痞之效。此處取譬枳實之乾枯色澤,用以喻示脾真臟色之特徵,反映臟腑精氣耗竭之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