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色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色診總論
五色診為中醫望診核心技法之一,肇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以面部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色變化為觀察綱目,對應五臟功能盛衰及病邪性質。其理論根基在於「五臟應五色」——肝青、心赤、脾黃、肺白、腎黑,透過色澤偏勝、沉浮、聚散等現象,辨析內在病機。
五色與臟象關聯
-
青色:
- 主肝系病證,多因氣滯、血瘀、寒凝、痛症所致。《靈樞·五色》云:「青黑為痛」,臨床見面色青暗或顴青者,常屬厥陰經氣鬱滯;小兒山根(鼻樑)現青脈,多提示肝風內動。
-
赤色:
- 主心火亢盛或虛陽外浮。若滿臉潮紅如妝,伴熱症者屬陽明實熱;若兩顴嬌紅、午後燔熱,則為陰虛火旺;《金匱要略》更言「面赤如醉」者,當防痰瘀阻絡。
-
黃色:
- 主脾土失運,疸病之候。《醫宗金鑒》分陽黃(鮮明如橘皮)與陰黃(晦暗如煙熏),前者屬濕熱薰蒸,後者多寒濕困脾;萎黃無華者,常見於血虛或蟲積。
-
白色:
- 主肺氣虛寒或血失榮潤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指出「白欲如鵝羽」,若慘白無血色,多見失血、奪氣;白而浮腫者,責之肺脾陽虛水停。
-
黑色:
- 主腎虛或血絡瘀結。面黑乾焦者,多屬腎陰枯涸;黑而暗淡如水黴,常見命門火衰;額見團狀黑暈,或為女勞疸之徵。
色診精微
- 正色與病色之辨:正色明潤含蓄,如繒裹朱;病色枯槁暴露,如鹽撒藍。古醫家強調「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」,需結合光線、患者本質膚色綜合判斷。
- 色部定位:《靈樞·五色》將面部劃分為「明堂蕃蔽」諸部,如額應心、鼻應脾、頤應腎,色現本臟所主部位則病深。
歷史淵源
《內經》奠定五色診框架,後世如張仲景於《傷寒雜病論》運用面色辨六經病,明代《望診遵經》更系統化「色澤—病機」對應關係。清代汪宏提出「氣色並重」,強調神采勝於形色,完善診斷層次。此術歷代傳承,成為中醫辨證不可或缺之利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