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下有臥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目下有臥蠶

「目下有臥蠶」一詞,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.水氣病脈證並治》,為中醫診斷學中描述眼瞼浮腫的特有術語。其指患者下眼瞼腫脹膨起,狀如蠶蟲橫臥,故得名。此徵象多與水濕停聚、氣化失司相關,尤其常見於水氣病或腎系疾病,如腎炎患者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水濕內停
    中醫認為,眼瞼屬脾所主,而腎主水液代謝。若脾失健運,或腎氣不化,水濕泛溢肌膚,則易積聚於組織鬆弛之處,如眼瞼,形成「臥蠶」之狀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水病者,由腎脾俱虛故也」,說明脾腎陽虛導致水液滯留,上泛於目。
  2. 與水氣病的關聯
    《金匱要略》將水氣病分為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等,皆可因肺、脾、腎三焦氣化失常而發。其中,「目下有臥蠶」尤見於「皮水」,屬脾虛濕盛,水溢皮膚所致,特徵為按之沒指、不惡風。
  3. 經絡循行影響
   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目下,若胃中水飲內停,或土不制水,水氣可沿經上擾,表現為下眼瞼浮腫。此外,足少陰腎經亦絡於目周,腎陽不足時,水液上犯,加重眼瞼腫脹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實之辨:若臥蠶色淡、按之凹陷難起,多屬脾腎陽虛;若腫處光亮緊實,或兼咳喘,則可能為肺脾氣壅,水濕上泛。
  • 兼症參考:常伴隨小便不利、肢體浮腫、舌胖大苔滑膩等水濕內停之象。

歷代醫家見解
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目下腫如臥蠶,此水病之證也」,強調此徵與水液代謝失常的緊密關聯。明代張景岳則在《景岳全書》中指出,陽虛水泛者,除目腫外,多見畏寒、脈沉遲等症,治療需溫陽利水。

「目下有臥蠶」作為中醫望診的重要體徵,不僅反映局部水濕停聚,更具整體辨證價值,需結合四診合參,探究其根本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