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先別陰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先別陰陽」探微——中醫辨證之綱領

中醫診療體系中,「陰陽」為核心辨證綱領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」之訓示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。此理論強調臨證時,醫者須首辨病機之陰陽屬性,方能確立治療方向,體現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之根本原則。

一、陰陽辨證的理論淵源

陰陽學說肇始於先秦哲學,中醫將其深化為生理、病理之動態辨證模型。《內經》提出「陰平陽祕,精神乃治」,說明健康狀態乃陰陽動態平衡之結果;反之,「陰陽離決,精氣乃絶」則為疾病終極轉歸。故「先別陰陽」實為透過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,辨析機體陰陽偏盛偏衰之關鍵。

二、陰陽辨證的臨床實踐

  1. 病性之辨

    • 陽證:多見熱、動、實之象,如面赤、身熱、煩躁、脈數等,反映機能亢進或邪熱熾盛。
    • 陰證:多現寒、靜、虛之徵,如面色蒼白、肢冷、倦臥、脈遲等,提示機能衰退或寒邪內生。
  2. 病位之辨

    • 表裡分陰陽:表證屬陽,裡證屬陰;然表證中又有風寒(陰)、風熱(陽)之異,體現陰陽的相對性。
    • 臟腑分陰陽:五臟藏精為陰,六腑傳化為陽;然臟腑本身亦含陰陽,如心陰、心陽,腎陰、腎陽等,需進一步細辨。
  3. 脈證合參
    如《傷寒論》以「陽脈」(浮、數、滑)與「陰脈」(沉、遲、澀)作為判別外感病傳變之依據,結合症狀互勘,決定解表或溫裡之治法。

三、陰陽辨證的學術延伸

  1. 八綱辨證之總綱
    後世將陰陽與表裡、寒熱、虛實合稱「八綱」,而陰陽實統攝其餘六綱:表、熱、實屬陽;裡、寒、虛屬陰。明代張景岳更提出「陰陽為醫道之綱領」,凸顯其指導地位。
  2. 治療法則之本
    《內經》「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」確立調和陰陽為終極治法。如陽熱盛用梔子豉湯清泄,陰寒盛用四逆湯溫補,皆依陰陽屬性而立方案。

綜觀之,「先別陰陽」不僅是診斷初階,更是貫穿中醫理、法、方、藥的思維主軸。通過剖析陰陽消長與失衡模式,醫者得以窺見疾病本質,奠定精準施治之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