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豆腐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豆腐疔

豆腐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類,因其形色狀若豆腐而得名。此症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一,又名「腐疔」。其特徵為患處色白而軟,表面可見水泡,形似腐敗之豆腐,且於發病三日內,疔頭中央凹陷下陷,為其辨證要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豆腐疔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膚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熱毒熾盛,外發肌表而成。其病位在皮肉,與脾、胃關係密切,屬陽證、實證範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初起患處腫脹,色白而軟,表面光亮,或有水泡,按之凹陷,形似豆腐。
  2. 病程演變:三日內疔頭下陷,周圍皮色轉暗,或伴輕微疼痛。若毒邪熾盛,可化膿潰破。
  3. 全身症狀:輕者無明顯不適,重者可見發熱、口苦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利濕消腫為主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。若濕重者,佐以平胃散化濕和中;熱毒熾盛者,加石膏知母以清瀉胃火。
  2. 外治:初期可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清熱消腫;若已成膿,宜切開排膿,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
古籍考據

《外科啟玄》指出:「腐疔其狀若豆腐,色白有泡,頂陷三日。」明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疔瘡分類,強調「辨色察形」為診治關鍵,豆腐疔屬「白疔」一類,需與其他疔瘡鑑別。

與他症鑑別

  1. 癰疽:腫勢範圍較大,皮色紅赤,疼痛劇烈,無豆腐樣特徵。
  2. 丹毒:皮膚焮紅灼熱,邊界清晰,多伴寒熱,與豆腐疔之色白軟陷不同。

此症雖屬外瘍輕症,然若失治誤治,濕毒內陷,恐致走黃(敗血症)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重要。歷代醫家重視外治法與內服藥並用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