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從外測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從外測內

「從外測內」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診斷方法,指的是根據「有諸內,必形諸外」的道理,從反映於外表的各種症狀或特徵,測知人體內部發生的病變。

中醫認為,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內外相通,上下相連。因此,人體內部的病變,往往會在外表上有所反映。例如,肺熱會導致咳嗽、痰多;心火旺盛會導致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;肝鬱會導致胸悶、脅痛、失眠等。

中醫師在診斷疾病時,會根據患者的各種症狀,結合患者的體質、生活習慣等因素,來判斷患者體內可能存在的病變。例如,如果患者出現了咳嗽、痰多、胸悶等症狀,中醫師就會考慮患者是否患有肺熱或肺燥等疾病。

「從外測內」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的診斷方法,它可以幫助中醫師快速、準確地診斷疾病。然而,中醫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,要想真正掌握「從外測內」的方法,需要長期的學習和臨床實踐。

下面,我們就以《黃帝內經》中的一個病例為例,來說明「從外測內」的方法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了一個叫做「素問·舉痛論」的病例。這個病例講述了一個叫做「黃帝」的人,他患有頭痛、目眩、耳鳴、口苦、舌苔黃、脈弦等症狀。

黃帝找到了他的醫生「岐伯」,岐伯根據黃帝的症狀,判斷黃帝患有「肝陽上亢」的疾病。岐伯給黃帝開了一個方子,黃帝服用之後,症狀很快就消失了。

這個病例中,岐伯就是通過「從外測內」的方法,來診斷黃帝的疾病的。岐伯根據黃帝的各種症狀,判斷黃帝體內可能存在的病變,並給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案。

「從外測內」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診斷方法,它可以幫助中醫師快速、準確地診斷疾病。然而,中醫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,要想真正掌握「從外測內」的方法,需要長期的學習和臨床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