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揆度奇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揆度奇恒,語出《素問.玉機真藏論》等篇,為中醫診斷學之重要概念,融合辨證思維與臨床實踐之核心方法。其名源自古籍,或為《內經》所引兩部古醫書之合稱,然其義理深邃,後世醫家多引申為診斷之綱領。

名詞溯源與字義

  • 揆度:意為揣測、衡量,引申為通過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收集病候,分析病機。《說文解字》云:「揆,度也。」強調以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為框架,審察病情之進退。
  • 奇恒:「奇」指異常、特殊之變,「恒」為常態、普遍之規。《類經》註解:「奇者,異也;恒者,常也。」謂疾病表現雖千變萬化,然必有其常態可循,異中求常,方得真諦。

理論內涵

  1. 常變互參
    人體生理以陰陽平衡為「恒」,若邪氣干擾,則現「奇」狀。如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言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。」醫者需辨别常態(如平脈)與病態(如弦脉主肝鬱),並探究其轉化之機。
    :常人舌淡紅苔薄白(恒),若見舌絳無苔(奇),則為陰虛火旺之兆。
  2. 動態辨病
    疾病發展具階段性,揆度奇恒強調觀察病勢演變。如外感熱病初期屬表證(恒),若邪傳陽明則現高熱煩渴(奇),需隨證施治。此與《傷寒論》六經傳變理論相通。
  3. 臟腑異同
    五臟功能各異(恒),然病理可相互影響(奇)。如「肝病傳脾」為五行相乘,醫者需預判病機轉化,此即《金匱要略》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之體現。

古籍旁證

  • 《靈樞.五色》:「察其浮沉,以知淺深;審其澤夭,以觀成敗。」闡明透過色診辨別常異。
  • 《難經.六十一難》:「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。」強調醫者需具備「揆度」形神變異之能力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望診:面部五色診中,青為肝之主色(恒),若現於脾區(奇),則為木乘土之象。
  • 脉診:春弦夏洪為應時之脉(恒),若冬季反見洪脉(奇),需警惕陽氣不藏。

綜觀之,揆度奇恒實為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思維樞紐,主張透過普遍規律(恒)與特殊徵候(奇)的對比參照,動態掌握疾病本質,體現《內經》「知常達變」之核心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