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四診探微:中醫辨證之綱目》
四診乃中醫辨證之基礎法門,包含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法,肇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歷代醫家不斷完善,形成系統化的診斷體系。四診之運用,強調「四診合參」,不可偏廢,猶如四維之相繫,方能窺見病機全貌,為辨證論治奠定根基。
一、望診:觀形察色,洞悉外候
望診為四診之首,醫者以目視觀察患者之神、色、形、態,以及舌象、分泌物等外在表現,判斷內在氣血盛衰與臟腑病變。
- 望神:辨別「得神」、「少神」、「失神」及「假神」,尤重眼神之清濁,以察五臟精氣存亡。
- 望色:觀察面部五色(青赤黃白黑),結合五行理論,如面色青主肝病,赤主心火,兼顧光澤之榮枯。
- 望舌:分舌質與舌苔兩端。舌質反映氣血陰陽,淡白多為氣血虛,絳紅則屬熱入營血;舌苔辨邪氣性質,白苔主表證,黃苔主裏熱,厚膩苔多因濕濁內蘊。
- 望形態:包括體形肥瘦(肥人多痰濕,瘦人多虛火)、姿態動靜(如角弓反張屬肝風內動),及皮膚爪甲之色澤紋理。
二、聞診:聽聲辨息,嗅察病氣
聞診涵蓋「聽聲音」與「嗅氣味」兩途,從患者語言、呼吸、咳嗽等聲響,以及體味、排泄物氣味,推斷病性與病位。
- 聽聲音:
- 語言:聲高亢多實熱,低微多虛寒;譫語為熱擾心神,鄭聲屬心氣虛衰。
- 咳嗽:咳聲重濁屬外感風寒,乾咳無痰多肺陰虧虛。
- 呼吸:氣粗為實熱,氣微為虛證;哮鳴音多因痰飲伏肺。
- 嗅氣味:口臭穢濁或為胃熱,便溏腥臭多屬脾虛寒,婦人帶下腥穢常因濕熱下注。
三、問診:詢情究源,明辨病候
問診通過系統詢問,掌握患者自覺症狀、病史及生活習慣,乃四診中最需醫者思辨者。經典「十問歌」(寒熱、汗、頭身、二便、飲食、胸腹、耳、渴、舊病、因)為其綱領,尤須注重:
- 問寒熱:惡寒發熱並見屬表證,但熱不寒為裏熱,寒熱往來屬半表半裏。
- 問汗:自汗多氣虛,盜汗多陰虛;戰汗見於邪正劇爭,乃疾病轉折之兆。
- 問二便:便秘乾結多熱證,溏泄清冷多寒證;小便短赤為濕熱,清長屬虛寒。
- 問疼痛:脹痛屬氣滯,刺痛為血瘀,冷痛多寒凝,隱痛常見於虛證。
四、切診:按脈觸形,體察病機
切診包含「脈診」與「按診」兩大範疇,直接接觸患者體表以獲取辨證訊息。
- 脈診:分三部九候,常見脈象如:
- 浮脈主表證,沉脈主裏證;
- 遲脈多寒,數脈多熱;
- 滑脈主痰濕食滯,弦脈常見於肝鬱或痛證;
- 細脈為氣血兩虛,洪脈乃陽熱亢盛。
尤須注意脈象「獨處藏奸」(如右關獨弱主脾虛)及脈證合參。
- 按診:觸按胸腹、四肢及腧穴,辨虛實與病位。如腹滿拒按屬實證,喜按為虛證;心下痞硬或為結胸,脅下肿块或屬癥瘕。
四診合參:兼收並蓄,以决陰陽
四診之法,雖各有所主,然臨證必須相互印證。如發熱一症,望見面赤、舌紅,聞得氣粗,問有口渴喜冷,切得洪數之脈,則可斷為實熱證;倘若面白身倦、語言低微、脈虛大無力,則屬假熱真寒。故《醫宗金鑑》云:「望以目察,聞以耳占,問以言審,切以指參,四診合而病無遁情。」唯有四診並用,方能撥開表象迷霧,直指疾病本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