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更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更衣」考釋

一、詞源演變與文化背景
「更衣」本義為更換衣物,源自古人起居禮儀。漢代宮廷宴飲時,為避穢敬慎,如廁需更換外袍,故漸成如廁雅稱。此文化現象反映於醫籍,尤以東漢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為典範,其〈辨陽明病脈證并治〉篇載:「不更衣,内實,大便難者,此名陽明也。」此處「不更衣」即為便秘之代稱,體現古人以委婉語彙表述生理現象之傳統。

二、中醫理論中的病理意涵
在臟象學說中,「更衣」異常與脾胃運化、大腸傳導功能密切相關:

  1. 陽明腑實證:張仲景所述「不更衣」,多指邪熱入裡,與腸中糟粕結為燥屎,屬陽明病之「胃家實」。症見腹滿硬痛、潮熱譫語,治宜承氣湯類方劑攻下熱結。
  2. 氣機升降失司:肺與大腸相表裡,若肺氣肅降無力,或肝氣鬱滯橫逆犯胃,皆可致大腸傳導遲滯而「不更衣」,此類證候常見於情志致病。
  3. 津液代謝障礙: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大腸者,傳導之官,變化出焉。」若燥熱傷陰,或氣虛陽弱,津液不得濡潤腸道,則糟粕停聚,屬「水竭舟停」之象。

三、歷代醫家的延伸闡發

  • 唐宋醫籍: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沿用「不更衣」之說,並創製諸多潤腸通便方劑,如麻子仁丸,兼顧津血不足與腑氣不通。
  • 金元學派: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從中氣下陷論治,認為「更衣不暢」可因清陽不升所致,主張補中益氣以助傳導。
  • 溫病學派: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將便秘分為「陰結」「陽結」,提出「增液行舟」法,以生地、玄參等滋陰藥輔助通便,拓展「更衣」異常的辨證維度。

四、與相關術語的鑒別
「更衣」專指排便功能異常,需與下列概念區分:

  • 「遺矢」:多指大便失禁,屬脾腎陽虛、固攝無權。
  • 「下利」:概括泄瀉與痢疾,病機或為濕熱下注,或為脾虛濕盛。

此術語演變既見證中醫學對生理現象的細緻觀察,亦彰顯其融合文化語境與醫學理論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