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冢
「虛冢」一詞於中醫理論中,泛指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所致之體質虛弱狀態。此類體質者,正氣虧虛,陰陽氣血易失調和,外邪易乘虛而入,形成「因虛致實」或「虛實夾雜」之病理特點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因素:稟賦薄弱,腎精虧虛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而生髓,若父母體弱或胎養失宜,導致先天腎氣不足,形骸失充,臟腑機能不健。
- 後天失調:
- 脾胃虛損: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乏源,久之形神失養。
- 情志所傷:憂思過度暗耗心血,或鬱怒傷肝,氣機逆亂,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。
- 病後失養:久病、重病後正氣未復,或誤汗、誤下傷及陰陽,使虛損難調。
病理特徵
虛冢之體多呈現「本虛標弱」之象,臨床可見:
- 氣虛型:倦怠懶言、自汗畏風,脈象濡弱,責之肺脾氣虛,衛外不固。
- 血虛型:面色萎黃、心悸失眠,舌淡脈細,因心肝血少,孔竅失濡。
- 陰虛型:五心煩熱、顴紅咽乾,舌紅少苔,乃陰精虧耗,虛火內擾。
- 陽虛型:畏寒肢冷、大便溏泄,脈沉遲,緣命門火衰,溫煦無權。
與臟腑關係
此證常與五臟虛損交互影響:
- 腎虛為根:腰膝痠軟、髮脫齒搖者,多屬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。
- 脾虛為要:納呆腹脹、肌肉消瘦者,多因中州失運,精微不布。
- 心肺同病:氣短喘促、易感外邪者,常見心肺氣虛,宗氣衰微。
在傳統典籍中,類似概念可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之論,或《景岳全書》所言之「虛損」範疇,然「虛冢」更強調體質之基礎薄弱狀態,為諸病潛伏之機。其調治需以「形神共養」為則,視其虛所在而補益之,如補土派李東垣重脾胃升陽,溫補派張景岳擅填精固本,皆可為臨證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