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實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焦實熱

三焦實熱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候,指上、中、下三焦同時或分別出現邪熱熾盛的病理狀態,屬實熱證範疇,多因外感熱邪、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等因素導致氣機壅滯、熱邪蘊結所致。

上焦實熱

上焦涵蓋心肺二臟,其熱證表現為:

  • 肺熱壅盛:咳嗽氣促、痰黃黏稠,或見咯血,伴胸悶胸痛、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此類證候常見於風熱犯肺或痰熱阻肺之證。
  • 心火亢盛:心煩失眠、面赤口瘡,甚則神昏譫語,小便短赤,舌尖紅絳,脈洪數。多因熱擾心神或火毒上炎所致。

中焦實熱

中焦主脾胃運化,實熱證可分化為:

  • 胃熱熾盛:胃脘灼痛、消穀善饑,口臭牙齦腫痛,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燥,脈滑數。常見於陽明經證或胃火內燔。
  • 脾經濕熱:腹脹嘔惡、身熱不揚,肢體困重,或見黃疸,苔黃膩,脈濡數。多因濕熱困脾,氣機受阻而發。

下焦實熱

下焦涵蓋肝腎及大小腸,其熱證表現為:

  • 肝膽濕熱:脅痛口苦、目赤耳鳴,或見陰部濕疹、帶下黃稠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此證多與濕熱下注或肝鬱化火相關。
  • 腸熱腑實:臍腹脹痛拒按、便秘或下利臭穢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厚,脈沉實。常見於陽明腑實證或熱結旁流。

氣分實熱

三焦實熱亦可視為「氣分實熱」的別稱,屬溫病學範疇,指熱邪深入氣分,正邪交爭劇烈,臨床特徵為:高熱不退、煩渴大汗、面赤氣粗、脈洪大而數。此階段熱邪未入營血,治療以清泄氣分熱邪為主,如白虎湯類方劑。

病機與辨證要點

三焦實熱的關鍵病機在於「熱盛氣壅」,證候表現雖因部位而異,然共通特徵為:熱象顯著(發熱、舌紅苔黃)、功能亢進(煩躁、便秘)、邪正俱盛(脈實有力)。辨證時需釐清熱邪所犯臟腑,並結合兼夾證(如濕、瘀)綜合施治,方藥選用亦隨證加減,如黃連解毒湯、龍膽瀉肝湯等均為常用清熱瀉火之劑。

此證候的形成與體質偏陽盛、外感熱病傳變或內傷積熱密切相關,臨床須細察熱邪的性質與傳變趨勢,方能精準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