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虛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焦虛寒

三焦虛寒為中醫病理名詞,意指上、中、下三焦臟腑陽氣不足,溫煦功能衰退,導致整體或局部寒證的一種狀態。其臨床表現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損陽氣、或飲食勞倦等因素所致,使得氣化失常,陰寒內盛。

基本概念

三焦 在中醫學中被視為「決瀆之官」,主管水液代謝與氣機運行,其功能分為 上焦(心肺為主)、 中焦(脾胃為主)、 下焦(肝腎為主)。當三焦陽氣虛弱,無法溫煦臟腑與推動水液運行,則形成 三焦虛寒 之證。

分類與病機

1. 上焦虛寒

涉及 心肺陽氣不足,主要表現為:

  • 胸中冷痛:心肺陽虛,胸陽不振,氣機滯塞。
  • 短氣咳喘:肺氣虛寒,宣降失常,呼吸無力。
  • 面色蒼白或青紫:陽虛血行不暢,寒凝氣血。
  • 心悸怔忡:心陽不振,心神失養,血行遲緩。

2. 中焦虛寒

主因 脾胃陽虛,影響運化功能,症狀包括:

  • 脘腹冷痛:脾胃不溫,寒凝氣滯,喜暖喜按。
  • 食慾不振:運化失職,納谷不馨。
  • 嘔吐清水或便溏:胃寒不降,脾陽不升,水濕下注。
  • 四肢不溫:「脾主四肢」,陽虛不能溫養肢末。

3. 下焦虛寒

反映 肝腎陽氣虧損,主要表現為:

  • 腰膝冷痛:腎陽不足,骨髓失養,寒滯經絡。
  • 小便清長或頻數:腎陽虛衰,膀胱失約,氣化無力。
  • 男子陽痿、女子宮寒不孕:命門火衰,生殖功能減退。
  • 下肢浮腫:腎不化氣,水濕停聚。

病理延伸

水腫病機

三焦虛寒可導致 水液代謝障礙,因陽氣不足,無以氣化水濕,水停泛濫,形成 陰水(屬虛寒性水腫),其特點為病程較長、腫勢按之凹陷難起、常伴畏寒肢冷等陽虛症狀。

下消病機

下焦虛寒亦可影響 腎的封藏功能,若腎陽虧虛,固攝無權,津液直趨下泄,可能導致 下消(屬消渴病之一),症見小便頻多、混濁如膏、口渴但喜熱飲等寒象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三焦虛寒的形成符合 「陽虛則寒」 的基本病機,與《內經》所言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」相呼應。其治療原則在於 溫補三焦陽氣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上焦桂枝甘草湯(溫通心陽)、 苓甘五味薑辛湯(溫肺化飲)。
  • 中焦理中湯(健脾溫中)、 附子理中丸(溫補脾腎)。
  • 下焦腎氣丸(溫補腎陽)、 真武湯(溫陽利水)。

此證候需辨明虛寒所在,結合臟腑特點辨證施治,以恢復三焦氣化功能為根本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