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灼腎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灼腎陰
定義與病機
熱灼腎陰為中醫溫病學常見證候,指熱性病(如外感溫熱或疫毒)後期,邪熱深入下焦,耗傷腎陰,致腎水虧虛、虛熱內擾之病理狀態。其核心病機在於「熱邪久羈,真陰受劫」,屬溫病「下焦證」範疇,依中醫臟象理論,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熱邪灼陰則全身津虧失潤,虛火妄動。
臨床表現
- 虛熱徵象:低熱不退(多見午後或夜間潮熱),手足心灼熱(五心煩熱),兩顴泛紅。
- 陰津虧損:口燥咽乾,舌質光絳(色深紅而無苔)或乾癟如荔枝殼,齒乾枯鬆動,耳聾(腎開竅於耳,陰虛則清竅失養)。
- 脈象特徵:脈細數或虛數,反映陰虛內熱之象。
- 兼症:嚴重者可見神疲憊、形體消瘦,或見齒衄、肌膚甲錯,陰虧甚者甚至虛風內動,出現手指蠕動、癲癇樣抽搐等「陰虛動風」之變證。
病因與發展
此證多由暑溫、春溫等溫熱病傳變所致,亦見於雜病中長期高熱或過用溫燥藥物者。熱邪自上焦肺衛或中焦氣分漸次傳裡,終損及下焦肝腎之陰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提出:「溫邪久羈,吸爍真陰」;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熱入陰分,津液被劫,少陰失滋」,均強調熱邪耗陰之漸進性。
鑑別診斷
- 與腎陰虛證區別:單純腎陰虛多因久病、房勞等內傷所致,無外感熱病史,以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為主症,少見持續低熱。
- 與陽明腑實證區別:陽明腑實雖有高熱、便秘,但屬實熱壅結腸胃,舌苔黃燥而非光絳,脈洪數而非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經典治法為「滋陰清熱,填精救腎」,代表方劑如《溫病條辨》之加减復脈湯(生地、麥冬、阿膠、白芍等),陰虧甚者合三甲復脈湯(加龜板、鱉甲、牡蠣以潛陽熄風)。若兼心煩不寐,可輔以黃連阿膠湯;若陰虛風動,則投大定風珠滋陰熄風。用藥忌苦寒直折,當以甘寒柔潤為主,如玄參、天冬等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。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體現中醫「邪正消長」觀念——熱邪盛則陰液衰,陰液復則熱自退。吳鞠通提出「存得一分陰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,揭示溫病護陰之重要性。現代中醫研究認為,熱灼腎陰可能與感染性疾病後期之脫水、電解質紊亂及神經內分泌失調相關,但中醫治療仍著眼於整體調節,非單純補液可比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