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豆豉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豆豉灸
豆豉灸,又稱豉餅灸,屬中醫灸法之一,以豆豉為主要材料製成灸餅,置於體表特定穴位施灸。此法源自古籍,屬間接灸範疇,結合藥物特性與溫熱刺激,以達調和氣血、溫通經絡之效。
豆豉灸之製法與操作
- 材料準備:取淡豆豉研末,加入適量黃酒或清水調和,製成厚約0.3至0.5公分之圓餅,大小依施灸部位而定。
- 施灸方法:將豉餅置於穴位上,上置艾炷點燃,待艾炷燃盡後更換,一般施灸3至7壯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豆豉性味苦寒,歸肺、胃經,具解表除煩、宣發鬱熱之效。透過灸法溫熱刺激,可引藥力深入腠理,適用於以下證候:
- 外感表證:風熱或風寒初起,見發熱、頭痛,取大椎、風門等穴。
- 胸脘痞悶:因氣滯或痰濕中阻所致,灸中脘、膻中以寬胸理氣。
- 瘡瘍初起:未潰膿腫,藉豆豉清熱與艾灸溫散之力,促局部氣血流通。
古籍記載與發展
《千金要方》提及豉餅灸用於瘡瘍,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載其能「開結拔毒」。後世醫家擴展其用於內科鬱證,如情志不舒所致之胸脅脹滿。
豆豉灸融合藥灸雙重作用,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,為具特色之傳統療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