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虛,又稱「腎虧」,係中醫理論中腎臟精氣虧損之病理狀態。中醫所謂「腎」,非單指解剖學之腎臟,而係涵蓋生殖、生長發育、水液代謝等多重功能之系統。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骨生髓,其精氣盛衰直接影響人體生長衰老過程。
腎虛可分為「腎陽虛」與「腎陰虛」兩大證型:
【腎陽虛】 乃命門火衰之象,多因年老腎虧、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所致。主證見腰膝酸冷、畏寒肢涼(尤以下肢為甚)、小便清長、夜尿頻多。男子易現陽痿滑精,女子常見宮冷不孕。舌質淡胖,苔白滑,脈沉遲無力。
【腎陰虛】 屬真陰不足之候,常由勞倦內傷、熱病傷陰或稟賦不足引發。典型症狀為腰膝酸痛、五心煩熱、顴紅盜汗、咽乾口燥。男性多見遺精早泄,女性每現經少經閉。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另有特殊證型:
- 腎精不足:小兒發育遲緩、囟門遲閉;成人早衰齒搖、健忘耳鳴
- 腎氣不固:遺尿失禁、滑精帶下、胎動易滑
- 腎不納氣:久病咳喘、呼多吸少、動則喘甚
中醫診斷腎虛尤重脈象與舌診。腎陽虛者尺脈沉微,腎陰虛者尺脈細數;前者舌淡胖有齒痕,後者舌紅少苔。治療講究「虛則補之」,然需明辨陰陽:腎陽虛當溫補命門,多用右歸丸、金匱腎氣丸;腎陰虛宜滋填真陰,常選左歸丸、六味地黃丸。
歷代醫家對腎虛論述甚詳,《內經》云:「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」;張景岳提出「陽非有餘,真陰不足」之說,創制左歸、右歸之方;《醫宗必讀》更強調「腎為先天之本」的養生要義。腎虛病理複雜,臨證須結合五行生剋(如「滋水涵木」治肝腎陰虛)、標本緩急等理論整體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