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虛肺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虛肺燥
陰虛肺燥乃中醫病機名詞,指肺臟陰液虧虛,津液不足,導致虛熱內生、燥邪傷肺之病理狀態。肺為嬌臟,性喜潤而惡燥,若肺陰不足,或腎陰虧虛(肺腎陰虛),則虛火上炎,灼傷肺絡,致使肺失濡潤,發為肺燥。此證多屬本虛標實,以陰虛為本,肺燥為熱為標,常見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或消耗性疾病。
病因病機
- 久病耗傷:如肺癆(肺結核)、久咳等慢性疾病,耗損肺陰,津液虧竭。
- 腎陰不足:腎為先天之本,主水而藏精。若腎陰虧虛,水火失濟,虛火循經上炎,灼肺成燥,即「金水不相生」之病理表現。
- 燥邪外襲:外感溫燥之邪,或秋冬燥令當行,本有陰虛之體更易化熱傷津。
- 情志化火:憂思過度,五志化火,暗耗陰血,肺陰受損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乾咳無痰,或痰少質黏難咯,甚則痰中帶血絲。
- 兼症:咽乾口燥,聲音嘶啞,午後顴紅,五心煩熱,夜寐盜汗。
- 舌脈:舌質嫩紅少津,苔薄白或無苔;脈細數,尺脈尤顯不足。
相關疾病
此證可見於多種西醫疾病,如:
- 肺結核(肺癆):陰虛火旺,灼肺成癆,咳血潮熱。
- 慢性咽喉炎:虛火灼咽,喉癢乾痛,久瘖失音。
- 支氣管擴張:肺絡受損,反復咯血,痰稠腥臭。
- 白喉後期:燥熱傷陰,喉燥聲啞,偽膜脫落後陰虧難復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辨虛實:雖有燥熱之象,然本在陰虛,不可誤用苦寒直折,免傷真陰。
- 察臟腑:肺燥多與腎陰相關,需探究是否兼見腰膝痠軟、耳鳴遺精等腎陰虧損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舉隅
中醫治療以「滋陰潤肺」為主,輔以清虛熱、涼血止血。
- 經典方劑:
- 百合固金湯:養陰潤肺,化痰止咳,適用於肺腎陰虛、虛火刑金之證。
- 沙參麥冬湯:甘寒生津,清養肺胃,主治燥傷肺胃陰分。
- 養陰清肺湯:專治白喉陰虛燥熱,亦可化裁用於咽喉乾痛。
- 常用藥味:
- 滋陰潤燥:北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生地黃。
- 清虛熱:地骨皮、銀柴胡、知母。
- 止血化痰:阿膠、白及、枇杷葉。
病理轉歸
若陰虛日久未復,可進一步耗氣,形成氣陰兩虛;或虛火熾盛,灼絡動血,致咯血不止;甚則陰損及陽,終致陰陽兩虛。故早期滋養肺陰,兼顧補腎,為截斷病勢之關鍵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臨床應用需依具體辨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