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肺燥
肺燥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感燥邪或內傷陰虛,導致肺失濡潤、津液耗傷所呈現的病理狀態。根據病因與病機差異,可分為外燥犯肺與內燥傷肺兩大類,其證候表現與治療原則各有側重。
病因病機
- 外燥犯肺
多因秋季燥氣當令,或久處乾燥環境,燥邪從口鼻皮毛侵襲肺衛。燥性乾澀,易傷津液,導致肺失清肅,宣降失常。外燥又分溫燥與涼燥:- 溫燥:常見於初秋,兼有風熱之象,症見咳嗽少痰、痰黏帶血、咽喉腫痛、鼻乾口渴、舌紅苔薄黃而乾。
- 涼燥:多見於深秋,近似風寒夾燥,症見乾咳無痰、鼻塞咽癢、惡寒微熱、舌淡苔薄白而乾。
-
內燥傷肺
因久病耗傷、勞嗽過度,或肝腎陰虛,虛火灼肺,致肺陰不足,津液化燥。此類證候屬內傷虛證,常見乾咳少痰、痰中帶血、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臨床表現
肺燥以乾、燥、澀為特徵,主要症狀包括:
- 肺系症狀:乾咳無痰或痰少黏稠難咯,甚則痰中帶血;喉癢音啞,咽喉乾痛。
- 津傷之象:口鼻乾燥,唇裂口渴,皮膚乾澀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或乾瘦,苔薄白或薄黃而乾;脈細數(陰虛)或浮數(外燥)。
證型辨析
- 外燥證:起病急,多伴表證(如惡寒、發熱),病程短,以實證為主。
- 內燥證:病程遷延,伴陰虛內熱(如潮熱、盜汗),屬本虛標實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強調潤燥護肺,根據證型選方:
- 外燥
- 溫燥:辛涼甘潤,方如桑杏湯(桑葉、杏仁、沙參、浙貝母等)。
- 涼燥:溫潤止咳,方如杏蘇散(蘇葉、杏仁、前胡、桔梗等)。
- 內燥
- 肺陰虧虛:滋陰潤肺,方如沙參麥冬湯或百合固金湯(生地、麥冬、百合等)。
- 陰虛火旺:滋腎清肺,方如養陰清肺湯(玄參、丹皮、白芍等)。
相關概念
肺燥與肺痿(久咳傷肺,肺葉枯萎)、肺癆(癆蟲蝕肺,陰虛火旺)有部分交叉症狀,但病機不同。肺燥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耗氣傷陰,轉為慢性虛損。
肺燥的辨證需結合四診,尤重察舌驗苔,區分外感內傷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