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熱葉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肺熱葉焦

語出《素問・痿論》,為中醫病理名詞,指肺臟因鬱熱久灼,津液耗傷,導致肺葉枯萎,進而引發痿證。此病機核心在於「肺熱」與「津傷」互為因果,形成上焦燥熱、肺失濡養之狀態,臨床表現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肺痿
    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要症狀,因肺中燥熱灼津,氣逆不降,津液化為痰濁,故見黏稠唾沫。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區分「虛熱肺痿」與「虛寒肺痿」,而「肺熱葉焦」所致者多屬虛熱證,伴隨口乾咽燥、皮毛乾枯、寸口脈數等徵象。
  2. 肢體痿弱
    肺主氣而朝百脈,司宣發肅降以濡養皮毛肌肉。若肺熱葉焦,津氣不得布散,則肢體失養,見手足痿軟無力,甚者肌肉消瘦、活動障礙。《痿論》強調「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」,可見此病機與五臟相關,尤以肺為關鍵。

病理機制
肺熱葉焦的形成,多因外感風熱、久病陰虛,或情志化火,灼傷肺津。肺為嬌臓,喜潤惡燥,熱邪壅滯則氣機受阻,津液輸布失常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熱盛則葉焦,焦則不能灌溉四旁」,終致經脈空虛,肢體痿廢。

與痿證之關係
痿證泛指肢體萎弱無力,而肺熱葉焦為其重要病機之一,屬「五痿」中「皮痿」範疇。後世醫家如李杲提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然亦強調肺津虧耗者當滋陰清肺,如麥門冬湯、清燥救肺湯等方,皆針對肺熱葉焦之本虛標實證候。

古籍延伸
除《素問》外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肺熱葉焦,則生痿躄」,葉天士更點出「胃陰不足」與肺熱相兼之證,反映此病機與中焦滋養密切相關。近代中醫則結合「肺與大腸相表裏」理論,探討肺熱下移腸腑對痿證之影響,進一步擴充其辨治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