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肺熱
肺熱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熱邪犯肺、肺失清肅所致的證候,屬「熱證」範疇。其成因多由外感溫熱之邪(如風熱、燥熱),或內傷積熱(如肝火犯肺、痰熱蘊肺)引起,導致肺氣壅滯,灼傷肺陰,臨床以實熱表現為主。
病因病機
-
外感熱邪:
- 風熱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侵,首犯肺衛,化熱內傳,形成「溫邪犯肺」(見《溫病條辨》)。
- 燥熱之邪直接耗傷肺津,如秋季燥氣當令,易成「肺燥熱」。
-
內傷火熱:
- 情志化火,肝火上炎,反侮肺金(即「火盛刑金」,出自《醫宗金鑒》)。
- 飲食辛熱厚味,痰濕內生,鬱久化熱,痰熱膠結於肺,形成「痰熱壅肺」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痰黃稠黏、甚則咳吐膿血(熱傷肺絡),胸悶胸痛,呼吸急促。
- 全身症狀:面赤頰紅、口乾咽燥、鼻息灼熱,或伴發熱(但熱不寒)、舌紅苔黃、脈數或洪大。
- 兼症:
- 若熱灼肺絡,可見咯血、鼻衄(參見「熱傷肺絡」)。
- 若熱極生風,可出現煩躁譫語,屬重症(見「肺熱熾盛」)。
證型分類
-
風熱犯肺:
- 症見咳嗽痰黃、咽喉腫痛,兼風熱表證(惡風、汗出、脈浮數)。
- 與「風寒束肺」之痰白清稀、無汗脈緊為鑑別要點。
-
痰熱壅肺:
- 痰多色黃黏稠,胸悶氣粗,甚則喘息不得臥,舌苔黃膩。
- 多見於慢性肺疾急性發作(如肺癰、喘證)。
-
肝火犯肺:
- 咳逆脅痛,痰中帶血,伴急躁易怒、口苦目赤,脈弦數。
- 屬「木火刑金」,常因情緒波動誘發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黃帝內經》:「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。」(從五行論肺與皮毛關係)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火邪燔灼,則肺金受病,故為喘咳煩熱。」
- 《醫學心悟》提到肺熱咯血屬「陽絡傷則血外溢」,當清肺瀉火。
(註:本條目可延伸參閱「肺陰虛」、「肺氣虛」等虛證,與肺熱實證作對比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