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肺實(肺經邪實)詳解
肺實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外邪或病理產物壅滯於肺經,導致肺氣宣肅失常的實證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邪氣盛則實」,肺實即反映此病理特徵,其成因與證候表現多元,需依具體病邪性質辨治。
病因病機
肺實多由外感六淫或內傷痰濁所致:
- 風寒犯肺:風寒之邪由口鼻或皮毛侵襲,束縛肺衛,使肺氣不得宣發,形成「風寒閉肺」之實證。
- 痰熱壅肺:平素陽盛之體感受熱邪,或風寒鬱而化熱,煉津為痰,痰熱互結於肺。
- 痰濕阻肺: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聚為痰濁,上貯於肺,即《醫宗必讀》所言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。
- 痰火擾肺:五志過極化火,或肝火犯肺,火灼津液成痰,痰火交熾於肺絡。
- 燥邪傷肺:秋燥之邪耗傷肺津,肺失濡潤而氣逆,亦可見痰黏難咯之實象,屬「燥邪傷肺」範疇。
臨床表現
肺實共性症狀為肺氣上逆與壅滯之象,然因病因不同而各具特徵:
- 風寒型:咳聲重濁、痰白清稀、鼻塞流清涕,兼惡寒無汗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痰熱型:咳喘氣粗、痰黃黏稠或膿血、胸悶灼痛,甚則鼻翼煽動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痰濕型:咳嗽痰多色白、質黏易咯、胸腔痞悶,伴身重倦怠,舌淡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痰火型:痰鳴喉間、聲如拽鋸、面赤煩渴,或突發失音(暴瘂),舌紅苔黃厚,脈弦滑數。
- 燥邪型:乾咳無痰或痰少帶血絲、咽乾鼻燥,兼胸痛隱隱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古籍論述
- 《傷寒論》指出:「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……喘而胸滿者,麻黃湯主之。」此即風寒肺實之經典證治。
-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:「痰因火動,逆上作喘。」揭示痰火致肺實的病機關鍵。
- 《醫學心悟》描述:「肺實者,肺脹喘滿,聲高息湧。」點明氣機壅滯的典型表現。
辨證要點
肺實須與「肺虛」鑑別:肺實者症多驟起、聲息粗猛、痰涎壅盛;肺虛者病勢緩、聲低氣怯、痰少難咯。然臨床常見虛實夾雜,如慢性喘咳患者本虛標實,需詳辨痰瘀熱結等實邪與肺脾腎虧虛之比重。
附:相關病證
肺實與「肺脹」「喘證」「哮病」密切相關。如《金匱要略》之肺脹,即包含痰濕阻肺、水飲迫肺等實證類型;而「熱哮」本質多屬痰火壅肺所致,均需納入肺實辨證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