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肺虛詳述

肺虛為中醫常見病機,分為「肺氣虛」與「肺陰虛」兩大類型,源於肺臟氣陰耗損,功能失調。《素問.臟氣法時論》指出:「肺病者,虛則少氣而喘。」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:


一、肺氣虛

病機
肺主一身之氣,司呼吸,外合皮毛。肺氣虛多因勞倦過度、久咳傷氣,或脾虛土不生金,致宗氣不足,衛外不固。正如《靈樞.本神》所言:「肺藏氣,氣舍魄,肺氣虛則鼻塞不利,少氣。」

症狀特徵

  • 呼吸系統:氣息短促,聲低懶言,咳喘無力,咳痰清稀。
  • 衛表不固:自汗畏風,易感外邪,反覆感冒。
  • 全身表現:面色㿠白,神疲體倦,舌淡苔白,脈弱。

相關臟腑影響
肺氣虛常累及脾腎。脾虛則痰濕內停,見痰多;腎不納氣則呼多吸少,動則喘甚。


二、肺陰虛

病機
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。久病耗陰、燥邪傷肺,或肝火灼肺,均可導致肺陰虧虛,津液不足,虛熱內生。如《醫宗必讀》所述:「肺陰虧則清肅之令不行,而黏痰燥結。」

症狀特徵

  • 津傷燥象:乾咳少痰,痰黏難咯,或痰中帶血,咽乾如灼,聲音嘶啞。
  • 虛火內擾:午後潮熱,顴紅盜汗,五心煩熱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• 鼻竅失潤:鼻乾衄血,甚則黏膜萎縮。

相關臟腑影響
肺陰虛多兼腎陰不足(金水不生),見腰膝痠軟;若心火旺,可致失眠煩躁。


三、肺虛之相關證候辨析

  1. 肺脾兩虛:氣虛為主,兼食少腹脹、便溏,治宜培土生金。
  2. 肺腎陰虛:陰虛火旺,兼夢遺耳鳴,宜滋養肺腎。
  3. 氣陰兩虛:氣短與陰虛並見,需益氣養陰並舉。

四、經典理論與延伸

  • 《難經.十四難》強調「損其肺者益其氣」,確立補氣為肺虛大法。
  • 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提出「肺金受邪,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」,重視補脾以益肺。
  • 清代葉天士強調「肺陰虧耗,當用甘涼滋潤」,確立養陰潤肺治法。

肺虛之辨證需分氣血陰陽,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