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豆豉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豆豉法
豆豉法為中醫傳統療法之一,屬「下胎毒」範疇,主要應用於初生嬰兒胎毒內蘊之證。其法以淡豆豉為君藥,煎煮濃汁後頻頻餵服,旨在清解胎毒,調和臟腑,尤適於胎稟怯弱、體質虛羸之嬰孩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胎毒多因母體孕期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,或外感邪氣內傳胎兒,致使濕熱瘀毒蘊結於兒體。此毒輕者可致胎黃、胎熱,重則引發瘡瘍、驚風等證。淡豆豉性味辛、甘、微苦,涼,歸肺、胃經,具宣鬱解表、和胃除煩、清熱解毒之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能下氣調中,治時疾熱病發汗」,故藉其輕清透散之力,可導胎毒外達,兼調脾胃氣機,助新生兒適應離母體後之陰陽轉化。
製法與應用
傳統豆豉法取淡豆豉一兩(約30克),以清水浸泡半刻,後文火煎至水量減半,濾渣取汁。每回餵服數勺,日行三至五次,連續三日為一療程。其汁色褐味淡,性平和而不峻猛,符合「小兒臟腑嬌嫩,用藥宜輕」之原則。
配伍與辨證
臨床若見嬰兒面赤目黃、啼哭不安、舌苔薄黃者,可單用淡豆豉;若兼大便黏滯,可佐以少許生甘草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;若脾胃虛弱明顯,則可加陳皮一錢理氣健脾,防豆豉涼性傷中。然此法重在「透解」,故不宜久用,中病即止。
歷史淵源
豆豉法早見於宋代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書中提及「小兒初生,毒氣壅盛,宜以豉汁導之」。明清時期,此法廣傳於民間,成為江南地區「洗三」習俗中調理嬰兒體質的常用手段,與黃連法、甘草法並列為傳統下胎毒三大法。
現代意義
當代中醫兒科學認為,胎毒理論與新生兒代謝適應障礙、免疫調節失衡等現象部分吻合。淡豆豉含大豆異黃酮、蛋白酶抑制劑等成分,或能調節腸道菌群,緩解嬰兒早期功能性消化不良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。然具體機轉仍需進一步科學驗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