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氣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:胃氣虛

胃氣虛為中醫臟腑氣虛證型之一,指胃腑受納、腐熟水穀之功能減弱,導致氣機失調、運化無力的病理狀態。其核心病機在於「胃氣不足」,多因先天稟賦薄弱、後天飲食失調(如過飢過飽、嗜食生冷)、久病耗傷,或過度勞累損及脾胃之氣所致。

病機與生理基礎

中醫認為「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」,胃氣為水穀消化之動力來源。《靈樞·玉版》云:「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」,胃氣虛則海不納,上可影響心肺氣機,下可累及腸腑傳導。胃氣需與脾氣相互協調,若胃虛不納,脾失健運,則易形成「脾胃氣虛」之兼證。

主要症狀

  1. 納運失常:胃脘痞滿隱痛,按之稍緩,食慾不振,稍進飲食即感腹脹,甚則「食入反吐」,此為胃虛不能腐熟,氣逆於上。
  2. 消化無力:食物滯留胃中,噯氣頻作,氣味酸腐,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,緣於胃氣不降、腐熟不及。
  3. 氣血失榮:面色萎黃,唇舌淡白,形體消瘦,四肢倦怠,因水穀精微不足,生化乏源。
  4. 脈象舌診:脈多細弱或緩弱,舌淡苔薄白,若兼寒象可見舌苔白滑。

證型鑑別

  • 胃陽虛:多伴畏寒喜溫、泛吐清涎等虛寒證,胃氣虛則以功能減退為主,寒象不顯。
  • 脾氣虛:以腹脹、便溏、肢倦為要,胃氣虛則側重於胃脘局部症狀如納呆、噯氣。
  • 胃陰虛:常見口乾舌燥、胃中灼熱、舌紅少苔,與胃氣虛之淡白舌質有別。

中醫治法

治療以「益氣和胃」為大法,重在恢復胃腑受納、降濁之能。經典方劑如:

  • 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:益氣健脾,基礎補土方。
  • 香砂六君子湯:加木香、砂仁,適用於兼氣滯脘悶者。
  • 參苓白朮散:若合併脾虛濕盛,便溏明顯者宜之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《脾胃論》提出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強調胃氣為後天之本。胃氣虛久可演變為「中氣下陷」或「氣虛發熱」,亦可與肝氣犯胃(如脅脹吞酸)相兼為病,臨床須辨析標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