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熱是指脾臟功能失調,出現熱象的一種病理狀態。主要症狀有唇紅、咽乾、心煩、腹脹滿或疼痛、大便秘結、小便黃短等。

脾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、燥熱之物,損傷脾胃,導致脾熱內生。
  2. 情志不遂,長期情志抑鬱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亦可導致脾熱。
  3. 外感熱邪,邪熱入侵,侵犯脾臟,亦可導致脾熱。

脾熱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白虎湯:由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暑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
  2. 清暑益氣湯:由黃連、黃芩、白朮、生薑、大棗組成,具有清熱解暑、健脾益氣的功效。
  3. 參苓白朮散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的功效。

脾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少吃辛辣、燥熱之物。
  2. 不宜熬夜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脾熱是一種常見的脾胃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脾胃功能更加受損,甚至引起其他疾病。因此,脾熱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,並注意日常保健,以免病情加重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脾熱的論述:

  • 「脾熱者,其人面赤,目黃,唇焦,煩躁,善怒,大便難,小便黃,舌苔黃,脈洪大。」
  • 「脾熱則口渴,大便難,小便黃,舌苔黃,脈洪大。」
  • 「脾熱則口渴,大便難,小便黃,舌苔黃,脈洪大。」

這些論述都指出了脾熱的主要症狀,即面赤、目黃、唇焦、煩躁、善怒、大便難、小便黃、舌苔黃、脈洪大。脾熱的病因,主要是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、燥熱之物,損傷脾胃,導致脾熱內生。脾熱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常用方藥有白虎湯、清暑益氣湯、參苓白朮散等。脾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應注意飲食清淡,少吃辛辣、燥熱之物,並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