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脾熱(脾經熱證)
脾熱,指脾臟受外感熱邪侵襲,或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燥熱之物,導致脾經蘊熱所呈現的證候。在中醫理論中,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一旦熱邪內蘊,易影響其升清降濁、輸布水穀精微的功能,進而表現出多種熱性症狀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熱邪:外界暑熱或濕熱之邪直中脾胃,鬱而化熱。
- 飲食失調:長期嗜食辛辣、炙烤、油膩之品,或過量飲酒,釀生內熱,積於脾經。
- 情志化火:憂思過度,氣機鬱滯,久則化熱,侵擾脾土。
- 他臟傳變:如心火亢盛或肝火旺盛,循經下傳,引發脾熱。
主要症狀
- 唇紅口乾: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,熱邪上燔則見唇色鮮紅、口腔乾燥。
- 咽喉不適:脾經絡連舌本,熱灼津液,可致咽乾疼痛。
- 心煩不安:熱擾心神,出現心煩、失眠等症。
- 腹脹滿痛:脾失健運,氣機壅滯,故腹部脹滿,甚則疼痛拒按。
- 二便異常:熱耗津液,大便秘結;下注膀胱則小便短赤灼熱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燥或厚膩;脈象多見滑數或洪大。
臨床分型
- 濕熱困脾:兼見身熱不揚、頭身困重、苔黃膩,多因外感濕熱或飲食不化所致。
- 陰虛脾熱:長期熱邪傷陰,症見口乾咽燥、午後潮熱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中醫理論延伸
脾熱若未即時調理,可能進一步演變為:
- 熱極生風:小兒脾熱熾盛,可引發驚風抽搐(如「慢脾風」)。
- 耗氣傷陰:長期熱邪內蘊,損傷脾陰與脾氣,導致氣陰兩虛。
脾熱的治療原則以「清熱健脾」為主,根據兼證配伍化濕、養陰或瀉火之品,然具體用藥需辨證論治。古籍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脾病者,身重善飢」,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脾熱與口瘡、消渴等病症的關聯,足見其於中醫辨證體系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