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脾氣虛之中醫詳解

脾氣虛為中醫常見證候,屬「氣虛」範疇,主要指脾之運化功能減退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及水濕內停的病理狀態。其形成多與飲食勞倦、久病耗傷或先天稟賦不足相關,涉及臟腑功能失調與氣血津液代謝異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運化失職:脾主運化水穀,脾氣虛則食慾減退、食後脘悶,甚則完穀不化;水液代謝障礙可致浮腫或痰濕內生。
  2. 升降失常:脾主升清,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、氣短懶言;中氣下陷可伴臟器下垂或久泄脫肛。
  3. 統血無權:脾不攝血則見便血、皮下出血或婦人崩漏,血色淡質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脹(食後加劇)、大便溏薄。
  • 次症:面色萎黃或㿠白、形體消瘦、語言低微、舌淡有齒痕、脈緩弱。
  • 兼證
    • 兼陽虛(脾陽虛):畏寒肢冷、脘腹冷痛、完穀不化。
    • 兼濕困(脾虛濕盛):苔白膩、肢體困重、口黏納呆。

相關疾病
本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、「慢性胃炎」、「腸易激綜合征」、「缺鐵性貧血」,亦可見於「慢性肝炎」、「營養不良」等病程中。

治療原則
以「益氣健脾」為本,方如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為基礎;

  • 兼陽虛者加理中湯
  • 氣陷者用補中益氣湯
  • 濕盛者合參苓白朮散
    針灸多取脾俞、足三里、三陰交等穴,以艾灸溫補為佳。

證候鑑別

  • 肺氣虛:以咳喘氣短為主,少腹脹滿;
  • 腎氣虛:腰膝酸軟、夜尿頻多為特徵;
  • 肝鬱脾虛:兼具脅脹、情緒波動等肝鬱表現。

脾氣虛之調理重在緩補,需配合飲食攝養,避免生冷黏膩之物耗傷脾陽,亦須防過勞損氣。其病理演變可涉及多臟,日久或發展為氣血兩虛、痰濕中阻等複雜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