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氣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氣虛是指脾臟的功能減弱,運化功能失常。臨床表現為乏力、食慾不振或食後易脹,伴有眩暈、倦怠、面色萎黃等氣虛症狀。多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、胃神經官能症、慢性痢疾,貧血等。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,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氣虛則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被充分吸收,導致氣血不足,出現乏力、食慾不振或食後易脹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此外,脾氣虛還可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影響血液的運行,出現眩暈、倦怠等症狀。
脾氣虛的治療以健脾益氣為主,可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等中藥治療。平時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油膩之物,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以增強脾胃功能。
脾氣虛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:
- 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油膩之物,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以增強脾胃功能。
- 不暴飲暴食,不吃過多甜食,以免加重脾胃負擔。
-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戒菸戒酒,勞逸結合,以免損傷脾胃。
-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,以提高脾胃功能。
脾氣虛是一種常見的脾胃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一系列的併發症,因此,大家應提高警惕,在出現相關症狀時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。
脾氣虛的古籍記載如下:
《黃帝內經》:“脾者,主運化,脾氣虛則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被充分吸收,導致氣血不足,出現乏力、食慾不振或食後易脹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”
《傷寒雜病論》:“脾氣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影響血液的運行,出現眩暈、倦怠等症狀。”
《金匱要略》:“脾氣虛的治療以健脾益氣為主,可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等中藥治療。”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