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腎虧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肝腎虧損

肝腎虧損,亦稱「肝腎陰虛」,是中醫理論中常見的病理狀態,指肝腎兩臟陰液虧虛,導致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的證候。肝與腎在生理上關係密切,中醫認為「肝腎同源」,二者相互資生、相互影響。

基本概念

中醫認爲,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同源,相互轉化,故肝腎陰液相互依存。若腎陰不足,不能滋養肝陰,則肝陰亦虧;反之,肝陰虧虛,久則損及腎陰,形成肝腎陰虛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長期消耗陰液,影響肝腎功能。
  2. 房勞過度:過度耗損腎精,導致腎陰虧虛。
  3. 情志不遂:長期抑鬱、憤怒等情緒影響肝的疏泄,使肝陰不足。
  4. 飲食不節:長期飲食失衡,如過食辛辣溫燥之物,灼傷陰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面五官症候: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視物模糊、咽乾口燥。
  • 虛熱內擾:午後潮熱、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與心胸部位發熱)、顴紅盜汗。
  • 筋骨失養:腰膝酸軟、四肢無力。
  • 心神不寧:失眠多夢、健忘不安。
  • 男性生殖系統:遺精早泄,或相火妄動而見陽強易舉、夢遺頻繁。
  • 女性月經失調:月經量少、經期延後,或經閉不行,甚至崩漏不止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或有裂紋,苔少或無苔;脈細數或弦細無力。

相關證型

  1. 肝腎陰虛兼肝陽上亢:除肝腎虧損症狀外,尚見頭痛易怒、面紅目赤。
  2. 肝腎陰虛兼血虛:伴有面色萎黃、爪甲不榮等血虛徵象。
  3. 肝腎陰虛兼瘀血內停:可見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經行不暢等表現。

涉及的西醫疾病

根據臨床觀察,此證可見於多種疾病,例如:

  • 神經系統疾病:神經衰弱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。
  • 婦科疾病:更年期症候群、功能性月經失調。
  • 五官科疾病:慢性中耳炎、青光眼、視神經萎縮。
  • 其他:骨質疏鬆、慢性肝炎、腎炎後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。

肝腎虧損的病理機制與現代醫學所稱的內分泌失調、免疫功能低下、營養代謝障礙等有一定相關性,體現出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特點。在治療上,中醫通常以滋補肝腎、養陰清熱爲主,常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、一貫煎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