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抖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抖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動搖類手法範疇,其操作要領在於以雙手或單手握持患者肢體遠端(如腕、踝等處),於牽引拔伸之際,配合輕柔而有節律的顫抖動作。此手法強調「柔中帶剛」,力道需均勻滲透,顫抖幅度應隨關節生理結構而調節,使外力沿肢體縱軸傳導,以達鬆解黏連、調暢氣血之效。

手法特點與作用機制

抖法之顫動頻率約每分鐘120至160次,屬高頻小幅振動。中醫理論認為,其動能可激發經絡之氣機運行,透過「以動制靜」之理,化解局部氣滯血瘀。現代研究亦指出,此手法能調節肌肉張力,促進關節滑液分泌,改善軟組織微循環,尤其對因長期勞損或急性扭挫所致之筋膜攣縮有顯著鬆解作用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筋骨關節病症
    多用於肩關節周圍炎、肘部肱骨外上髁炎(網球肘)及腰椎間盤突出症之輔助治療。如腰部抖法,患者俯臥,醫者握其雙踝施以縱向牽引,並作波浪式抖動,可減輕椎間盤壓力,調整小關節錯縫。
  2. 軟組織損傷修復
    針對肌肉韌帶陳舊性損傷,抖法能分離纖維黏連,恢復組織彈性。如肩部抖法配合「搖法」,可擴大盂肱關節活動度,緩解凍結肩之僵硬。
  3. 氣血調和
    依中醫「肝主筋」理論,抖法間接疏泄肝氣,適用於情志緊張所致之頸肩部筋結,或運動後肢體酸脹。

操作分類

  • 平抖法:沿肢體縱軸水平顫動,適用於四肢長骨部位。
  • 提抖法:在拔伸同時向上方提拉抖動,常見於腰部及髖部治療。
  • 複合抖法:結合旋轉或屈伸動作,如腕關節抖法常配合尺偏、橈偏以鬆解腕管壓力。

抖法之精髓在於「力透而形不滯」,需依患者體質與病灶深淺調整勁力,方能契合「通則不痛」之治療原則。歷代推拿流派如一指禪、㨰法體系,皆將此手法列為疏經活絡之要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