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犯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肝氣犯胃,又稱肝胃不和,是指由於肝氣偏亢,過於疏泄,影響脾胃,以致消化機能紊亂的病證。

肝氣犯胃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肝失疏泄,橫逆犯胃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橫逆犯胃,則可導致胃脘脹痛、噯氣、嘔吐等症狀。
  2. 肝胃同源,互為表裡:肝與胃在生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繫,肝氣升發,胃氣下降,相互協調,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。若肝氣升發太過,則可影響胃氣下降,導致胃脘脹痛、噯氣、嘔吐等症狀。
  3.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可導致胃脘脹痛、噯氣、嘔吐等症狀。

肝氣犯胃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胃脘脹痛:多位於左上腹,脹痛不舒,可伴有噯氣、嘔吐等症狀。
  2. 食欲不振:患者常常感到胃部不舒服,不想吃飯,進食後容易飽脹。
  3. 腹脹:患者常常感到腹部脹滿,不舒服,可伴有噯氣、放屁等症狀。
  4. 大便不調:患者常常出現大便不成形、腹瀉等症狀。
  5. 頭痛、頭暈:患者常常感到頭痛、頭暈,且頭痛部位多位於前額部。
  6. 胸悶、氣短:患者常常感到胸悶、氣短,且胸悶部位多位於心窩部。
  7. 易怒、急躁:患者常常感到易怒、急躁,且情緒不穩定。
  8. 失眠、多夢:患者常常感到失眠、多夢,且睡眠質量差。

肝氣犯胃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肝氣犯胃的病因病機進行診斷。

肝氣犯胃的治療,主要以疏肝理氣、和胃降逆為主。常用中藥有柴胡白芍、枳實、陳皮、香附、鬱金等。

肝氣犯胃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2. 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暴飲暴食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肝氣犯胃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肝氣犯胃的論述:

「肝者,將軍之官,主疏泄,調暢氣機,通利水道。若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則可導致氣機不暢,水道不利,出現胸脅脹滿、噯氣、嘔吐等症狀。若肝氣橫逆犯胃,則可導致胃脘脹痛、食欲不振、腹脹、大便不調等症狀。肝氣犯胃的治療,以疏肝理氣、和胃降逆為主。常用中藥有柴胡、白芍、枳實、陳皮、香附、鬱金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