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犯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肝氣犯胃的中醫病理探析
概念與定義
肝氣犯胃(或稱肝胃不和)係指肝經氣機疏泄失常,橫逆侵犯胃腑,導致脾胃升降失常,中焦氣機壅滯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屬中醫「木剋土」病機之具體表現,五臟相剋關係中,肝屬木而胃屬土,正常情況下肝氣疏泄有助脾胃運化,然若肝氣過亢,則反成相乘之勢。
病因病機
基本病理機制
- 情志因素:七情內傷為主要誘因,尤以鬱怒傷肝最為常見。長期情志不遂導致肝失條達,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,形成肝氣橫逆
- 體質因素:素體肝旺或脾胃虛弱之人,較易形成此證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損傷胃氣,使胃腑易受肝氣所乘
- 外邪引動:六淫外邪(特別是風邪)可引動內風,激發肝氣亢逆
病理演變過程
肝氣鬱結→化熱化火→橫逆犯胃→胃失和降→氣滯血瘀→痰濕內生→日久可致瘀血阻絡,形成「肝鬱脾虛」、「肝胃鬱熱」等變證。若遷延不癒,可演變為「肝脾不調」的慢性狀態。
臨床表現
肝系症狀
- 頭面五官:頭暈目眩,頭脹痛,目赤,耳鳴
- 胸脅部:脅肋脹痛或竄痛,胸悶善太息
- 情志方面:煩躁易怒,抑鬱焦慮,睡眠障礙
- 其他:月經不調(女性),少腹脹滿,脈多弦或弦數
胃系症狀
- 上消化道:胃脘脹痛(痛處不定),噯氣頻作,吞酸嘈雜,噁心嘔吐
- 下消化道:腹脹腸鳴,大便失常(或泄瀉或便秘)
- 舌象特徵:舌質偏紅,舌苔薄白或薄黃,邊緣常有齒痕
鑑別診斷
- 單純肝氣鬱結:以胸脅脹悶、情緒低落為主,無明顯脾胃症狀
- 脾胃虛弱:以食少腹脹、肢倦乏力為主,無肝系症狀
- 肝胃鬱熱:除肝氣犯胃症狀外,尚有口苦、舌紅苔黃等熱象
- 膽胃不和:以口苦、脅痛、嘔吐苦水為特徵
相關現代醫學疾病
中醫肝氣犯胃證常見於以下現代醫學疾病過程:
- 消化系統: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胃食管反流病、慢性淺表性胃炎、消化性潰瘍
- 肝膽系統:慢性膽囊炎、膽石症、肝炎後綜合徵
- 身心疾病:腸易激綜合徵、焦慮症伴消化道症狀
- 婦科疾病:經前緊張症、更年期綜合徵伴消化異常
病機演變規律
肝氣犯胃的發展常呈現階段性變化:
- 氣滯階段:以脹痛、噯氣為主,痛無定處
- 化熱階段:出現灼熱感、口苦、泛酸等熱象
- 兼夾階段:
- 兼濕:脘悶納呆、苔膩
- 兼瘀:刺痛固定、舌暗
- 兼虛: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
- 傳變階段:久病可及腎,形成「肝胃腎同病」的複雜局面
診斷要點
- 發病特點:症狀多與情緒波動相關,時輕時重
- 疼痛特性:胃脘脹痛連及兩脅,得噯氣或排氣稍減
- 脈象特徵:左手關脈(肝脈)弦而有力,右手關脈(胃脈)弱而滯澀
- 誘發因素:多有精神刺激或過度勞累病史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