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滯胃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滯胃脘

食滯胃脘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名詞,也被稱為食積或食滯。它指的是飲食不節,食物滯留在胃脘無法消化,出現上腹脹痛、噯腐、嘔吐、厭食、舌苔厚膩、脈滑等症狀。這種情況多見於消化不良、胃炎等疾病。

食滯胃脘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不節:飲食不宜過飽,過飽會增加胃腸負擔,影響消化吸收,容易導致食滯胃脘。

  2. 情志不遂:長期抑鬱、焦慮、緊張等情緒不良會導致氣機鬱滯,影響脾胃運化,從而引起食滯胃脘。

  3. 脾胃虛弱:脾胃功能虛弱,造成運化功能失常,也容易引起食滯胃脘。

食滯胃脘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上腹脹痛:是食滯胃脘最常見的症狀,患者常感到上腹部脹痛,疼痛可向背部放射。

  2. 噯腐:患者經常噯氣,噯氣時有酸臭味。

  3. 嘔吐:患者常有嘔吐現象,嘔吐物多為未消化的食物。

  4. 厭食:患者常常沒有食慾,吃過一點食物就覺得飽。

  5. 舌苔厚膩:患者的舌苔常常厚膩,顏色呈白色或黃色。

  6. 脈滑:患者的脈搏通常滑動或滑數。

治療食滯胃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飲食調理:飲食要清淡,減少攝取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,如粥、麪食、蔬菜等。

  2. 藥物治療:常用的中藥有香附、陳皮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
  3. 針灸治療: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樞、脾俞等。

  4. 推拿按摩:常用的手法包括揉腹、按摩胃脘等。

食滯胃脘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有節:定時定量進食,避免過飽,不要攝取生冷、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
  2. 情志舒暢:保持心情愉快,避免情緒激動。

  3. 適當運動: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強脾胃功能,改善消化吸收。

  4. 定期體檢:定期進行體檢可以早期發現和治療潛在的疾病。

食滯胃脘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胃炎、胃潰瘍等疾病。因此,若出現食滯胃脘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