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火上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胃火上升,又稱胃火上炎,是中醫病理學中胃熱證候的進一步發展,屬於「實火」範疇。其核心病機為胃腑積熱化火,循經上攻頭面所致,多因飲食失節、情志過極或外邪入裏化熱引發。
病理機制
足陽明胃經循行過齒齦、繞口唇,當胃中熾熱鬱而化火時,火性炎上,沿經脈燔灼口腔諸竅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熱氣熏胸中,故口爛食不知味」,即描述此現象。此時火邪不僅耗傷胃陰,更會煎灼津液成痰,形成火痰互結之勢,加重上焦燥熱。
臨床表現
除典型症狀如口臭(腐臭如敗卵)、牙齦腫痛(色鮮紅、觸之灼熱)外,尚可見:
- 舌象:舌質紅絳,舌苔黃厚乾燥,甚者出現芒刺
- 脈象:右關脈洪大有力,顯示陽明氣分熱盛
- 二便:大便乾結如羊矢,小便短赤澀痛
- 其他:頜面部痤瘡色赤膿稠、鼻衄血色鮮紅等
證型鑑別
需與「陰虛胃火」相區別:後者屬虛火,多見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症見口乾不欲飲;而胃火上升屬實火,口渴喜冷飲,面赤氣粗。《醫宗金鑒》特別指出:「實火者,滿口潰爛腥臭;虛火者,淡紅不腫。」
相關病理發展
若未及時清瀉胃火,可能演變為:
- 「火毒蘊結」:牙齦化膿潰爛,伴發頜下瘰癧
- 「熱極動血」:齒衄量多色鮮,或嘔血、咯血
- 「火邪刑金」:併發喉痹、暴喑等肺系症狀
此證型在六經辨證屬陽明經證,在衛氣營血辨證則屬氣分熱盛,治療當遵「熱者寒之」原則,選用白虎湯、清胃散等方劑加減,重點清泄陽明經腑實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