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熱殺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熱殺穀之中醫闡釋

「胃熱殺穀」乃中醫學中描述胃腑機能失常之專有名詞,其病理核心在於「胃中積熱,腐熟亢進」。《靈樞·師傳》所言「胃中熱則消穀」,即指出胃火熾盛時,水穀消化速率異常加速之現象。

名詞考釋 「殺穀」一詞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「殺」在此非指破壞,而作「迅速消解」解。《醫宗金鑒》釋曰:「殺者,猶言穀食速化也」。胃屬陽明經,主受納腐熟,當胃腑陽熱偏盛時,其「炊爨之力」(喻指消化功能)過度旺盛,致飲食入胃即被快速分解,故患者雖進食未久,反覺飢餓難耐。

病機探微 此證候之形成,多與以下機轉相關:

  1. 陽明腑熱: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若外感邪熱內傳,或過食辛燥炙煿,致胃火壅盛,《傷寒論》稱「胃家實」狀態。
  2. 相火妄動:肝膽火鬱橫逆犯胃,猶如「釜底添薪」,加劇胃中燥熱,此類患者常伴口苦、脅痛等症。
  3. 陰虛內熱:胃陰不足則虛火內灼,雖腐熟過速卻「消爍真陰」,呈現消穀善飢卻形體日削之矛盾現象。

臨床特徵 典型表現包含:

  • 消穀善飢:食後不及半時即飢,猶如「腐物投爐」,納量倍增而飢感不減。
  • 體重反減:雖「日食斗米」,但因精微未及輸布即被耗傷,肌肉失養而漸消瘦,古籍稱「能食而瘦」。
  • 兼見熱象:症見口渴引飲、口臭齒衄、舌紅苔黃燥,甚則大便堅如羊矢,脈象滑數有力。

鑑別診斷 需與「中消」(消渴病之中焦證)相區別:

  • 胃熱殺穀:病位專注於胃,多屬實熱,以消穀為主證。
  • 中消:涉及脾胃燥熱,常伴小便頻數、尿甘等津液代謝異常,《外臺秘要》強調其「飲一溲一」之特點。

典籍佐證 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胃熱則水穀消」,指出此證與三焦氣化失常相關;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:「火盛則速化速消」,強調邪熱擾動中焦之害。清代《醫學心悟》更以「釜沸之象」形容其病勢,比喻胃中熱邪若沸湯翻騰,食物難留。

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能發展為「食㑊」(營養吸收障礙)或「內傷發熱」等變證,反映中醫「陽盛則陰病」之病理傳變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