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肝熱之中醫詳解
肝熱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肝經蘊蓄熱邪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肝之疏泄功能失常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可分外感與內傷:外感多因風熱或濕熱之邪侵襲肝經;內傷則常因長期情緒壓抑、氣機鬱滯,久而化火,或過食辛辣燥熱之物,助熱生火所致。
肝熱之核心病機
中醫理論中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肝氣鬱結,鬱而化火,即形成「肝鬱化熱」;若熱邪直犯肝經,則成「肝經實熱」。兩者皆會灼傷津液,擾動心神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與氣血運行。
臨床症狀分型
-
肝火上炎
- 頭面徵候:頭痛眩暈、面紅目赤、耳鳴如潮
- 上部熱象:口苦咽乾、舌邊尖紅、苔黃
- 神志症狀:急躁易怒、失眠多夢,甚則譫語狂躁
-
肝經濕熱
- 下焦徵候:小便短赤、陰部濕疹或瘙癢
- 軀體反應:脅肋脹痛、身熱不揚
- 舌脈特徵: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數
證候鑑別要點
- 肝陽上亢:必兼陰虛之本(腰膝痠軟、脈細數),肝熱則以實火為主
- 心火亢盛:以舌尖糜爛、心悸為突出,肝熱則病位在肝經所過之處
- 膽熱證:多伴嘔苦、黃疸,與肝熱之口苦脅痛需合參舌脈
經典論述援引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「肝氣熱則膽泄口苦」,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進一步闡述:「肝木失柔,熱自內生,其變多端。」說明肝熱可波及膽腑,形成肝膽同病之候。
肝熱之發展若未及時調治,可能耗傷肝陰,轉為陰虛火旺;或熱極生風,引發肢體抽搐。其病機演變體現中醫「母病及子」(肝火擾心)、「乘土」(肝熱犯胃)的傳變規律,臨床辨證需綜合臟腑關係與氣血層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