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肝實是中醫辨證中的一類實證範疇,泛指肝經氣血運行失常、邪氣壅盛的病理狀態。其核心病機為肝的疏泄功能失調,導致氣機鬱滯、火熱內生或寒凝經脈等實邪蘊結。常見證型包括肝寒肝熱肝火肝氣鬱結等,臨床表現各有側重,但皆以实证為特徵。

主要證型與病機

  1. 肝氣實(肝氣鬱結)

    • 病機:情志不遂導致肝疏泄失常,氣機壅滯於肝經。
    • 表現:脅肋脹痛、少腹牽引作痛、噯氣頻頻,或見情緒抑鬱、易怒。氣滯久則可化火或成瘀。
  2. 肝火熾盛

    • 病機:肝氣鬱久化火,或外感熱邪內傳肝經,循經上擾。
    • 表現:頭痛目赤、口苦咽乾、急躁易怒,甚則吐血衄血,舌紅苔黃,脈弦數有力。
  3. 肝熱內蘊

    • 病機:熱邪內侵或陰虛生熱,熱蘊肝經,耗傷津液。
    • 表現:脅肋灼痛、煩悶不安、小便黃赤,或伴低熱,舌紅少津。
  4. 肝寒凝滯

    • 病機:寒邪直中肝經,或陽虛生寒,寒凝氣血。
    • 表現:少腹冷痛、睪丸墜脹、惡寒肢冷,脈沉弦緊,苔白滑。

病理特點

肝實證的核心在於「不通」,其症狀多與肝經循行部位相關(如脅肋、少腹、頭目),且具有動風、擾神、傷絡的潛在趨勢。例如:

  • 肝火熾盛可灼傷脈絡,引發咯血、鼻衄;
  • 肝氣橫逆可犯胃克脾,導致嘔逆、腹瀉;
  • 肝寒凝滯則使筋脈拘急,見疝氣、陰冷等症。

中醫經典論述
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」,描述肝經實邪所致的痛證;《丹溪心法》則強調「氣有餘便是火」,闡明肝氣鬱滯與肝火的轉化關係。

肝實證的治療需依據具體證型,如疏肝解鬱(柴胡疏肝散)、清肝瀉火(龍膽瀉肝湯)、暖肝散寒(暖肝煎)等法,旨在驅邪復疏,調和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