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肝氣逆

肝氣逆乃中醫病理名詞,指肝之氣機升降失常,因情志不遂、鬱怒過度,導致肝氣疏泄失職,氣行不暢而鬱滯,久則化火上衝,或橫犯脾胃。其病機可分為「上逆」與「橫逆」兩類,症狀各異,亦與「肝鬱」密切相關,然較肝鬱更趨劇烈。

病因病機
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長期情志失調,如憂思惱怒,致使肝氣鬱結不得宣發,鬱而化火,火性炎上,則氣逆衝擾頭目;若肝氣橫逆,則侵犯中焦,克伐脾胃,形成「肝氣犯胃」或「肝脾不調」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肝氣上逆
    氣火循經上擾,症見眩暈頭痛,尤以巔頂脹痛為特徵;胸脅滿悶,煩躁易怒;面紅目赤,耳鳴耳聾;若火邪迫血妄行,可致嘔血、衄血。此類證候與「肝陽上亢」相關,然肝氣逆偏重氣機衝逆,肝陽上亢則多兼陰虛陽亢之象。
  2. 肝氣橫逆
    肝木乘脾犯胃,症見脘腹脹滿,攻竄作痛,噯氣頻作,吞酸嘈雜;若影響脾之運化,可兼見食少泄瀉。此類證候與「肝胃不和」或「肝鬱脾虛」有相似之處,然肝氣逆之腹脹、腹痛多見急迫感,且與情緒波動明顯相關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肝鬱:以氣機鬱滯為主,表現為情緒低落、胸脅脹悶,症狀較肝氣逆輕微,未必見衝逆或橫逆之象。
  • 肝火上炎:屬肝氣逆之進一步發展,以火熱症狀為主,如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,但未必伴隨明顯氣機上衝之證。

肝氣逆之調理,首重疏肝解鬱,佐以降逆或和胃之法,如選用「柴胡疏肝散」調暢氣機;若化火明顯,可配「龍膽瀉肝湯」清瀉肝火;橫逆犯胃者,則以「逍遙散」或「半夏厚朴湯」加減,疏肝與理脾並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