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鬥肘走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鬥肘走氣

定義與源流
鬥肘走氣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(又稱《保嬰神術按摩經》),屬傳統中醫外治法範疇。其操作結合穴位刺激與關節運動,旨在調暢氣機、疏通經絡,臨床多用於小兒痞證(氣滯食積所致脘腹脹滿、消化不良等症)。

操作手法

  1. 穴位定位
    • 鬥肘穴:位於肘關節外側,屈肘時肱骨外上髁與橈骨小頭間凹陷處,屬手陽明大腸經所過,鄰近曲池穴。此穴為氣血匯聚之所,刺激可調和腸胃氣機。
  2. 施術步驟
    • 施術者一手托住患兒鬥肘穴,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輕揉並帶動穴位局部運轉,手法需柔緩均勻,以「得氣」(局部微熱或酸脹感)為度。
    • 另一手握住患兒手掌,作輕柔搖晃,幅度由小漸大,使腕、肘關節被動活動,以助氣血流通。
    • 兩手動作需協調同步,形成「運轉」與「搖動」的合力,共奏行氣消痞之效。

作用機理

  1. 經絡調節
    • 鬥肘穴屬陽明經,多氣多血,刺激此穴可激發經氣,調節大腸與胃腑功能,促進中焦運化。
    • 配合搖動手掌,能牽引手三陰三陽經脈,疏通經絡滯氣,改善「不通則痛」之痞滿症狀。
  2. 氣血運行
    • 手法直接作用於肘部「氣關」(氣血輸注之關鍵),通過運轉與搖動導引氣血下行,消導積滯,符合《內經》「結者散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主治:小兒痞證(症見腹脹、拒按、噯腐吞酸)、脾胃虛弱兼氣滯者。
  • 配伍思路
    • 若兼寒象(如腹冷喜溫),可加推三關(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一線)以溫陽散寒;
    • 若熱象明顯(如口臭便秘),可配退六腑(前臂尺側陰池至肘尖一線)以清瀉腑熱。

理論延伸
此法體現中醫「以動制靜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肢體運動促進氣血周流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導引按蹻」理論一脈相承。後世醫家如清代《幼科推拿秘書》進一步發展為「運鬥肘法」,強調手法需「柔中寓剛」,契合小兒「臟腑嬌嫩」的生理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