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肝虛
肝虛為中醫病機名詞,泛指肝之氣血陰陽虧虛,導致肝臟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。根據虛損層次不同,可分為肝氣虛、肝血虛、肝陰虛三類,其病因與臨床表現各有側重,然皆以肝失濡養或推動無力為共同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不足:稟賦薄弱,肝之精氣生化乏源。
- 情志所傷:長期憂思鬱怒,暗耗肝血,或氣機鬱滯,損及肝氣。
- 久病勞損:慢性疾病消耗氣血,或過度勞累,傷及肝陰肝血。
- 他臟影響:如腎精虧虛(肝腎同源)或脾虛氣弱(土虛木衰),間接導致肝虛。
臨床表現
肝虛的共同證候包括:
- 目疾:視物昏花、目乾澀、夜盲(肝開竅於目)。
- 筋脈失養:肢體麻木、屈伸不利,或爪甲枯脆(肝主筋,其華在爪)。
- 情志異常:膽怯易驚、多夢易醒(肝藏魂,虛則魂不安)。
分型辨證
-
肝氣虛:
- 主要病機:肝之升發疏泄無力。
- 特殊表現:胸脅滿悶、嘆息頻作、乏力懈怠,脈象細弱。
- 典籍溯源: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肝藏血,血舍魂,肝氣虛則恐。」
-
肝血虛:
- 主要病機:肝血虧虛,筋目失濡。
- 特殊表現: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、月經量少或閉經,舌淡白,脈弦細。
- 相關理論:「女子以肝為先天」(《臨證指南醫案》),肝血不足尤易影響婦科經帶。
-
肝陰虛:
- 主要病機:肝陰虧耗,虛熱內擾。
- 特殊表現:五心煩熱、潮熱盜汗、顴紅咽乾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- 與肝陽上亢關係:陰不制陽可繼發眩暈、頭脹痛等陽亢之象。
治法與藥物舉隅
中醫強調「虛則補之」,根據分型不同而異:
- 肝氣虛:補益肝氣,方如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,藥用黃芪、山茱萸等。
- 肝血虛:養血柔肝,方如四物湯或養肝丸,重用當歸、白芍、熟地黃。
- 肝陰虛:滋陰涵木,方如一貫煎或杞菊地黃丸,配伍枸杞子、麥冬、生地黃。
臟腑關聯
肝虛常與他臟並病,如:
- 肝腎陰虛:腰膝痠軟、耳鳴遺精(乙癸同源)。
- 心肝血虛:心悸失眠兼見肝血不足證候(心主血,肝藏血)。
肝虛之證,需結合四診細辨虛實標本,尤重脈舌與情志變化,方能準確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