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腸實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詳解:小腸實熱

定義
小腸實熱為中醫臟腑辨證之病機,指邪熱熾盛,蘊結於小腸所引發的實熱證候。其病位雖在小腸,然因心與小腸相表裏,臨床多見心火下移小腸,或濕熱之邪直接蘊結小腸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火下移:情志鬱久化火,或過食辛熱厚味,致使心火亢盛,循經下傳小腸。
  2. 濕熱內蘊:外感暑濕邪氣,或飲食不節(如嗜食肥甘酒醴),濕熱內生,壅滯小腸。
  3. 他臟傳變:脾胃濕熱、肝膽火旺等證,日久亦可波及小腸,形成實熱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上部熱象:心煩易怒、耳鳴如潮、咽部紅腫疼痛、口舌生瘡(尤以舌尖潰瘍為著)。
  2. 下焦濕熱:小便短赤灼痛、排尿澀滯不利,甚則尿血;小腹脹滿拒按,或有灼熱感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或黃燥;脈象滑數或弦數,左寸關部尤顯。

證候分析

  • 心火內擾則心煩,熱灼津液成痰,痰火蒙竅故耳鳴;火性上炎,故見咽喉腫痛、口瘡。
  • 小腸主泌別清濁,邪熱蘊結則氣化失常,濕熱下注膀胱,故小便赤澀刺痛;熱傷血絡則尿血,小腹為小腸所居之位,氣機壅滯故脹痛。
  • 苔黃膩為濕熱之徵,脈滑數乃實熱之象。

相關病症
此證常見於西醫之「急性尿道炎」、「膀胱炎」、「口腔潰瘍」、「舌炎」等疾病,若見血尿亦可對應「泌尿系結石」或「腎盂腎炎」急性期。

中醫治法
治療以「清心導赤、利濕通淋」為主,方選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減:

  • 若心火熾盛,加黃連、梔子;
  • 血尿明顯者,加白茅根、小薊;
  • 腹脹甚者,佐以枳殼、厚朴。
    針灸可選關元、中極、陰陵泉等穴,配合少府、勞宮瀉心火。

鑒別診斷
需與膀胱濕熱證相區別:後者以下焦濕熱為主,少見心煩口瘡等上焦症狀;另與肝膽濕熱證相辨,彼證多兼脅痛、黃疸,脈象以弦滑為主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心熱下移小腸,必見溺赤澀痛」;《張氏醫通》亦載:「小腸實熱,上為口糜,下為淋濁。」皆闡明此證上下同病之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