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腸虛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腸虛寒是中醫學中常見的臟腑辨證名詞,指小腸因陽氣不足或寒邪內侵,導致其受盛、化物與泌別清濁的功能失調。此證多與脾陽虛衰相關,因脾與小腸在生理上相互為用,病理上亦相互影響。
病因病機
小腸虛寒的成因可分為內外兩端:
- 內因:素體陽氣虧虛,或久病傷陽,脾陽不振進而累及小腸;飲食生冷過度,直接損傷小腸陽氣。
- 外因:寒邪直中,客於小腸經脈(如手太陽小腸經),致使氣血凝滯,功能受阻。
臨床表現
小腸虛寒的核心病機為「陽虛失溫,寒凝氣滯」,其症狀特點如下:
- 腹痛:小腹綿綿作痛,喜溫喜按,遇寒加劇,得熱緩解,因寒性收引,陽氣不運所致。
- 腸鳴泄瀉:小腸泌別清濁失常,水穀不分,下注大腸則為溏泄;寒水相激,腸道氣機逆亂故腸鳴。
- 小便異常:或見頻數清長(陽虛膀胱失約),或見不利(寒凝氣化不行),皆因小腸「主液」功能失司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,苔白滑;脈沉遲或緩弱,反映陽虛寒盛之象。
證候辨析
小腸虛寒需與下列證候鑑別:
- 大腸虛寒:以下利滑脫、肛門墜脹為主,腹痛部位偏重臍周。
- 腎陽虛衰:兼見腰膝酸冷、五更瀉泄等命門火衰之象,與小腸局部虛寒有異。
- 寒滯肝脈:少腹拘急冷痛牽及睾丸,脈弦緊,屬肝經寒凝,與小腸病位不同。
病理關聯
中醫認為,小腸與心相表裡,但臨床上更多見與脾胃陽虛同病。因小腸的「受盛」與「化物」功能實為脾胃運化系統的延伸,故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」若脾陽不足,無法溫煦小腸,則其「泌別清濁」之力減弱,導致水穀雜下而泄瀉;寒滯小腸經脈時,可影響其氣血輸布,引發腹痛與小便障礙。
經典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:「小腸虛則寒氣客之,急痛而鳴。」指出陽虛寒侵是致病關鍵。而《醫學心悟》進一步闡述:「小腸之氣化與脾胃相關,虛寒者必溫中佐以利氣。」強調治療需兼顧中焦溫運與小腸氣機的疏通。
此證多見於慢性腸炎、腸功能紊亂或部分泌尿系統疾病過程中,中醫調理著重溫陽散寒、健脾助運,然具體治法須依四診合參而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