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腸虛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小腸虛寒

小腸虛寒(Coldness in the Small Intestine)是一種中醫病名,主要指的是寒邪的入侵傷害小腸,或是小腸功能低下的病變。臨床上常見合併脾虛証候,如小腹時常隱痛、按壓可緩解疼痛、腸鳴泄瀉、小便頻數不利、舌淡苔白、脈緩弱等表現。

小腸是人體消化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,主要負責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。小腸虛寒就是指小腸的功能降低,導致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吸收不良,從而引起一系列的消化道症狀。

小腸虛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寒邪的侵襲:寒邪容易影響到小腸,因為小腸對於溫暖的環境較適應,一旦寒邪入侵,會引起小腸功能失調,產生腹部冷痛、腸鳴泄瀉等症狀。
  • 脾虛導致運化失常:脾主運化,脾虛導致脾功能失常,水濕堆積在小腸中,進而形成小腸虛寒。
  • 不良的飲食習慣:不良的飲食習慣,如過度攝取生冷或寒涼的食物,會損傷脾胃的陽氣,導致小腸虛寒。
  • 過度勞累:過度勞累會耗損氣血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進而引發小腸虛寒。

小腸虛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小腹冷痛:小腹部位感到冷痛,按壓可以緩解疼痛,可能伴有腹脹、便溏等症狀。
  • 腸鳴泄瀉:腸鳴聲連續不斷,排便稀薄,無臭味,可能伴有腹痛、腹脹等症狀。
  • 頻尿:尿頻,尿液呈淡色,可能伴有尿急、尿痛等症狀。
  • 舌淡苔白:舌色較淡,舌苔白,脈搏較緩弱。

治療小腸虛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• 溫補脾陽:小腸虛寒多由脾虛引起,因此治療上以溫補脾陽為主要策略。常用中藥有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  • 溫經散寒:小腸虛寒常伴有寒凝經脈的狀況,因此治療上也需要溫經散寒的方法。常用中藥有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等。
  • 健脾益氣:小腸虛寒多由脾虛引起,因此治療上還需要健脾益氣的方法。常用中藥有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山藥等。

預防小腸虛寒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•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邪侵害。
  • 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度攝取生冷或寒涼的食物。
  • 適當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小腸虛寒是中醫常見的病症,若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