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移熱於小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移熱於小腸
中醫學中,「心移熱於小腸」是描述心火熾盛,下移影響小腸功能的病理現象。心與小腸透過經絡相互聯繫,互為表裡,故心火亢盛時,除表現為心經熱證外,亦可循經下傳至小腸,導致其泌別清濁的功能失調。
病機與表現
- 心火熾盛:心主血脈,開竅於舌,心火上炎則見心煩不寐、口舌生瘡、面赤口渴,甚則舌尖紅絳、脈數等症。
- 熱移小腸:小腸主「受盛化物」與「泌別清濁」,若心火下移,灼傷小腸津液,則小便短赤、澀痛;熱傷血絡則見尿血;若兼濕熱下注,可伴有尿道灼熱感或排尿不暢。
辨證要點
- 上焦見症:以心煩、舌瘡、失眠為主。
- 下焦見症:突出於小便異常,如尿赤、淋痛,或伴小腹脹滿。
- 舌脈特徵:舌尖紅赤,苔薄黃或黃膩,脈數或滑數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膀胱濕熱:以尿頻尿急、小便混濁為主,多無明顯心火上炎之象。
- 陰虛火旺:雖有小便短赤,但伴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屬虛火範疇。
理論依據
此證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」相呼應,強調心火與熱證的關聯。後世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提及心熱下傳小腸的臨床觀察,主張清心導赤為治療原則。
總言之,「心移熱於小腸」體現中醫臟腑相關理論,其機理在於經絡聯繫與功能互用,症狀表現兼具上下焦特徵,為臨床常見的實熱證候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