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氣不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氣不寧是中醫學中描述心氣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,指心之氣機運行紊亂,導致心神失守、氣血不和。此證屬「心神不寧」範疇,與心主血脈、藏神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可分為心神擾動與血脈失調兩大類,其病因病機多與虛實夾雜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虛證為本
    心氣不寧的內在基礎多因 心血虧虛心氣不足。心失血養則神不內守,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言:「心藏脈,脈舍神」,若陰血耗損(如思慮過度、久病體虛),血不養心,可致心悸怔忡、夜寐不安。

    • 肝血不足 亦為常見誘因,因肝藏血,肝血虛則子盜母氣(肝木生心火),連帶影響心氣穩定。
  2. 實邪擾動

    • 痰火擾心:痰濁化熱,上擾心神,見煩躁易怒、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水氣凌心:腎陽虛衰,水飲上逆,克制心火,症見心悸伴下肢浮腫、畏寒。
    •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致肝火上炎,灼傷心陰,表現為胸脅脹痛、失眠多夢。
    • 膽氣虛怯(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膽虛不得眠」),膽氣虛則決斷無力,影響心神安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心神失守
    輕則心神浮越,出現入睡困難、易驚醒;重則怔忡不寧(自覺心跳沉重,如《濟生方》所述「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寧靜」),或伴盜汗、健忘。
  • 脈象特徵
    常見 脈結代(心律不整)、細數(陰虛火旺)或 沉弦(肝鬱氣滯)。若水氣凌心,則見 沉遲濡滑

辨證分型

  1. 心血不足證:面色萎黃、舌淡,心悸勞累後加重,脈細弱。
  2. 陰虛火旺證:顴紅潮熱、舌紅少津,夜臥盜汗,脈細數。
  3. 痰熱內擾證:胸悶痰多、口苦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4. 心膽氣虛證:易驚善恐、寐淺多夢,脈弦細。

此證需與 心陽暴脫(突然面色蒼白、冷汗淋漓)或 瘀阻心脈(刺痛固定、舌紫黯)等危重證候鑑別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以 炙甘草湯 養血復脈,朱丹溪主張 黃連溫膽湯 清化痰熱,皆針對不同病機而立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