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氣不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氣不收

基本概念

心氣不收為中醫病機術語,指心之氣虛弱,固攝失職,致精微物質與心神失於斂藏的病理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所云「心藏神」「心主汗液」之功能失調即屬此範疇。心氣具有溫煦、推動與固攝雙向調節作用,當其收斂之能減弱,則出現神不內守、津液外泄等證候。

核心病機

  1. 氣虛失攝:心氣不足則固攝無權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「心氣不足則汗自出」,此類自汗多見汗出溼冷、動則加劇。
  2. 神不守舍: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心氣虛則神無所依,輕則心悸怔忡,重則出現《靈樞》所述「惕惕如人將捕之」的驚恐感。
  3. 精微外泄:心氣虛弱可致精血化生不足,兼見面色㿠白、舌淡脈弱等虛象,與「心主血脈」功能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心神症候:注意力渙散、多夢易醒、甚則短暫意識恍惚,與西醫「注意力缺陷」部分表現相合。
  • 汗液異常:非勞作狀態下前胸、頭頸部自汗,或入睡後盜汗(需與陰虛盜汗鑑別)。
  • 體徵特點:舌尖顫動、寸脈浮而無力,反映上焦氣機不固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「心虛則脈細弱而數」。

辨證要點

需與以下證型相區分:

  • 心陽虛脫:兼四肢厥冷、大汗淋漓等亡陽危象。
  • 心陰不足:以顴紅、舌紅少苔為特徵的虛熱表現。
  • 肝鬱化火:雖見煩躁但伴脅脹、口苦等實火症狀。

治療原則

歷代醫家以「補益心氣,歛神固表」為大法,代表方劑如:

  • 生脈散(《醫學啟源》):人參補氣、麥冬養陰、五味子酸斂,三藥共奏氣陰雙補之效。
  • 甘麥大棗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小麥養心安神,配伍甘草、大棗緩急和中,適用於神情憂鬱者。
  • 牡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煅牡蠣收斂止汗,黃芪益氣固表,標本兼治。

經絡調治

可配合手少陰心經穴位如:

  • 神門穴:心經原穴,安定心神。
  • 內關穴:八脈交會穴,調節心氣升降。
  • 膻中穴:氣會之處,補益胸中大氣。

此證候常見於現代醫學之神經衰弱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過程中,中醫從氣化層面調理具有獨特優勢。歷代醫案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有用酸棗仁、龍骨等介類藥物潛鎮之驗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