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鬥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鬥肘穴
一、經外奇穴範疇
鬥肘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》。其定位於肘部,具體在曲池穴外側,肱骨外上踝之骨性高點處。此穴鄰近手陽明大腸經,深層分布橈神經分支及前臂外側皮神經,故刺激該穴可調節局部氣血,影響經絡循行。
- 主治功效:
- 痹證:針對臂肘神經痛、風濕性關節炎等氣血瘀滯所致疼痛。
- 中風後遺症:配合其他穴位可改善偏癱肢體功能障礙。
- 神志疾患:如神經衰弱、失眠等,透過調和陽明經氣以安神。
- 操作手法:
傳統多用艾灸法,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以局部潮紅為度。
二、推拿穴位應用
鬥肘於小兒推拿中亦為要穴,見於陳氏《小兒按摩經》,別稱「月鬥肘」。其定位於尺骨鷹嘴(肘尖)突出處,屬局部治療與遠端調節相結合之關鍵點。
- 手法與機理:
- 揉法:以拇指螺紋面緩揉,可疏通手太陽小腸經氣血,改善肘關節僵硬。
- 運法:弧形推動肘周,助氣血運行,適用於小兒麻痺後遺症。
- 掐法:短暫重刺激,能開竅醒神,用於急症昏厥。
- 搖法:被動活動肘關節,配合穴位刺激,增強通經活絡之效。
- 理論依據:
據《幼科推拿秘書》所述,此穴屬「筋骨匯聚之處」,揉運可激發衛氣,促進營血生化,適用於氣血虛弱、發育遲緩之證。
三、中醫理論延伸
鬥肘之效與「筋會陽陵泉」相呼應,肘部為十二經筋結聚之處,尤以手三陽經為要。刺激此穴能調節陽經氣機,對「不通則痛」之實證與「不榮則痛」之虛證均有改善作用。古籍雖未明言其歸經,然臨床常與曲池、少海等穴配伍,共奏疏筋利節之功。
附註:
古今文獻對鬥肘定位略有差異,針灸取穴以肱骨外上踝為準,推拿則重尺骨鷹嘴,實則二者互為補充,均以肘部骨性標誌為核心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