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勝則濡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濕勝則濡瀉
此語出自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,為中醫闡述濕邪偏勝導致泄瀉病理之經典論述。其核心機制在於「濕盛困脾」,蓋因脾臟在五行屬土,性喜燥惡濕,主司運化水穀精微與水濕代謝。若內外濕邪壅盛,脾陽為濕所困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「濕土之氣,同類相召」,則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下注大腸而成濡瀉。
病機特點
濡瀉之症,臨床多見腸鳴漉漉、瀉下稀溏,糞質黏滯如鴨溏,且「腹不痛」為其辨證關鍵,此有別於熱瀉之裏急後重或寒瀉之腹痛綿綿。《景岳全書》析之:「濕瀉者,水深土崩,清濁不分」,正合《內經》「濕盛則濡泄」之旨。其病理實為三焦氣化不利,中焦脾失升清,水濕直趨下焦,致使大腸傳導失司。
濕邪來源與兼夾證候
濕邪可分內外:外濕多因居處潮溼、淋雨涉水,內濕則常緣於飲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陽。臨證時須審其兼夾,如:
- 寒濕困脾:瀉下清冷,舌苔白膩,脈濡緩,宜藿香正氣散類溫化寒濕。
- 濕熱下迫:便溏臭穢、肛門灼熱,苔黃膩,脈滑數,當用葛根芩連湯清熱利濕。
- 脾虛濕盛:遷延日久,神疲肢倦,參苓白朮散主之,標本同治。
經絡與臟腑關聯
《靈樞.百病始生》謂「濁濕傷下」,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裏,濕勝時常見脘痞納呆、四肢困重等脾經證候。而腎陽為「脾胃之釜底火」,若久瀉傷及腎陽,可轉為五更瀉,需四神丸溫補命門。
治則演繹
歷代醫家治濡瀉,總以「運脾化濕」為要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升陽除濕」,創昇陽益胃湯;朱丹溪則注重「分利小便」,取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之理,以茯苓、澤瀉滲濕於下。然用藥需忌過投溫燥以防劫陰,亦須避純用滋膩而助濕,貴在權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