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勝則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寒勝則浮
語出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,乃中醫闡述寒邪致病機理之重要論述。其中「浮」指浮腫,意謂寒氣過盛則可導致水濕停聚,發為浮腫之證。此病理變化核心在於陽氣受損、氣血凝滯,寒性收引,易使經絡閉阻,三焦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而泛溢肌膚。
病機探析
- 寒傷陽氣,溫運無力
寒為陰邪,易損人體陽氣,尤以脾腎陽虛為甚。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氣化,若二者陽氣虛衰,則水濕不化,積聚成腫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陰寒之氣客于皮膚,則血脈凝澀,氣不行而腫作矣。」 - 寒凝氣滯,血行不暢
寒性凝滯,阻遏氣機,導致經脈中氣血運行遲緩。《素問.舉痛論》曰:「寒則氣收」,氣血不通則津液輸布受阻,水濕內停,外溢為腫。此類浮腫多見皮色蒼白或青黯,按之凹陷難起。 - 水濕停聚,泛溢肌表
寒勝則陽虛,陽虛不能制水,水濕內生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: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說明寒性水腫需溫陽化氣以治本。臨床如慢性腎炎,常見腰冷肢涼、小便不利等脾腎陽虛之象,即屬此類。
證候特點
- 外在表現:浮腫多從下肢始,漸及全身,腫處皮膚緊繃,按之如泥,久不復起。
- 兼症:畏寒肢冷、口淡不渴、舌淡胖苔白滑、脈沉遲等虛寒之徵。
- 病位關聯: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密切相關,蓋肺失宣降、脾失健運、腎失蒸騰,皆可致水濕內停。
典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.腫脹門》進一步闡明:「陰水者,身腫不渴,大便溏,小便少,不赤澀,此寒濕之腫也。」強調寒勝浮腫屬「陰水」範疇,治當溫補脾腎、散寒利水,如真武湯、實脾飲之類方劑,皆為對證之選。
綜觀之,「寒勝則浮」一說,深刻體現中醫「陰陽失衡」與「氣血水代謝失常」之相關理論,為臨床辨治虛寒性浮腫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